父母必學的10個親子溝通技巧(與父母溝通需要講技巧)
豆瓣9.0的《小豬佩奇》,歷時16年經(jīng)久不衰,并非僅僅因為它可愛的外形和幽默風趣的情節(jié),更重要的是它給我們演繹了一個幸福家庭該有的姿態(tài),一對睿智父母該有的模樣。
在《小豬佩奇》里,豬媽媽和孩子溝通時,永遠情緒平和,豬爸爸和孩子相處時,總是溫情幽默。豬媽媽辦公時,佩奇和喬治搗亂弄壞了她的電腦,她沒有發(fā)火怒吼,只是叫來豬爸爸幫她修電腦。佩奇學騎自行車,撞碎了豬爸爸的南瓜,佩奇羞愧不已,豬爸爸卻先關心佩奇有沒有受傷,并安慰她:“你沒事就好。”
我也經(jīng)歷過孩子弄壞我電腦的事,當時我的做法是狠狠沖孩子發(fā)了一頓脾氣,并罵她滾。和豬媽媽一比,我突然覺得在親子溝通這件事上,我竟然還不如“一頭豬”。
現(xiàn)實生活中,當父母們遭遇親子沖突時,第一反應往往是“孩子身上有問題”,但很多時候親子間沖突頻發(fā),恰恰是父母錯誤的溝通方式。
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激發(fā)孩子內在的自省力和抗挫力,引導孩子自發(fā)改變;而不良的親子溝通不但會破壞親子關系,甚至會讓孩子走上絕路。因而學會和孩子正確理性溝通,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高情商溝通力專家鄒璐在《親子溝通密碼》一書里,為廣大父母提供了“如何和孩子良好溝通”的優(yōu)秀模板。
鄒璐是一位具有傳奇人生的演說家,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把20年的國際協(xié)作經(jīng)驗以及演講能力,運用到親子教育領域,并集合情商理論和非暴力溝通學,成就了這本《親子溝通密碼》。
在《親子溝通密碼》里,鄒璐提煉出了7個親子溝通的關鍵密碼,幫助數(shù)千家庭改變溝通風格,開啟幸福生活。下面我將分為溝通前、溝通時、溝通后三個時間段,逐一介紹。
一、父母和孩子溝通前,做好3個準備
鄒璐在《親子溝通密碼》里說:“溝通的關鍵不是說服和打壓,而是引導出孩子人性中最美好、最真摯的善意。”
但父母經(jīng)常說出的話語不是說服,就是打壓,比如“你乖乖聽話,我才會愛你”、“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因而父母和孩子溝通前,先做好這3個準備,才能和孩子溝通時,保持平和冷靜。
1、清零對孩子的刻板印象
鄒璐在《親子溝通密碼》里說:“我們期待孩子靈動鮮活,但是我們卻把他們固定為腦中的刻板印象,最后再用這個刻板印象去假定他們的未來。”
我女兒從小就不愛說話,所以我總覺得她害羞內向。出門遇到人不愿打招呼時,為緩解尷尬我總說:“她比較內向。”久而久之,她也開始認為自己害羞內向。
孩子的成長,總是從父母的瞳孔中確認自己的存在,所以她把我對她的固化印象,內化成了自我意識。而這種自我意識嚴重影響了她的溝通能力發(fā)展,因為覺得自己害羞,所以她開始理所當然不與別人打招呼。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多面且不斷變化的,因而和孩子溝通前,父母先清零對孩子的刻板印象,才能真正看見孩子。
2、調整情緒,才能理性溝通
大家都有過這樣的感受吧?心情好時,看孩子做什么都順眼,就算抓土玩水,也不會苛責他們。心情不好時,怎么看孩子都不順眼,逮著一點小過錯就會狠狠責罵他們。
當父母情緒不佳和孩子溝通時,很容易把溝通變成攻擊。而經(jīng)常被攻擊的孩子會變得內心惶惶,甚至開始自卑膽小。
因而父母和孩子溝通前,先調整好自身情緒,不要讓孩子成為我們宣泄情緒的出口。
3、確定溝通目標
《小歡喜》里方一凡成績下降后,童文潔和他談話,本是溝通,卻變成了質問“你這兩個月到底怎么回事?你說你努力了,你的成績在哪里啊?為什么分數(shù)不見提上來呢?”
一連串扎心質問沒有讓方一凡對童文潔推心置腹,反而惹怒了他,賭氣撂下“從今天開始我不學了,大學我不考了。”
這難道是童文潔想要的溝通結果嗎?當然不是。
很多父母和孩子溝通時,不是積極尋找解決辦法,而是把重點放在了指出孩子錯誤上。
童文潔初衷自然是想讓方一凡成績提高,考個好大學,但她和孩子溝通時,卻把目標聚焦在指責上,從而忽視了真正目標“如何提高成績。”因為溝通目標沒有確定好,所以他們的溝通很失敗。
因而當父母和孩子溝通時,先確定好溝通目標,把重點放在目標上,當我們開始關注目標時,會發(fā)現(xiàn)孩子其實無須太多指導,他們自然會發(fā)掘出內在的靈性和抗挫力。
做好溝通準備后,下一步我們就可以進入真正的溝通過程。
二、父母和孩子溝通時,記住4點注意事項
1、描述觀察,少評判孩子
“你怎么考得這么差?”
“你為啥這么不聽話?”
“你怎么連這點事都做不好?”
大家細品這些話,是不是像上帝視角?是不是帶著指責意味?但這些話就是父母常對孩子說的,和孩子溝通時,父母總習慣從主觀視角出發(fā),張口閉口就是“你怎樣”,這種表達很容易激發(fā)孩子的叛逆心。
因而父母和孩子溝通時,盡量少對孩子做出關于“你”的評判,多用描述語言表達“我”的觀察。
比如父母看到孩子撒了一地玩具,不要脫口而出“你為什么不收拾玩具?你把家里弄得這么臟。”試著用平和語言描述你的觀察“我看到玩具撒了一地。”
若確實需要評判孩子,父母盡量加上前綴“我認為、我覺得”,并加上觀察的語言,作為事實的支撐。
2、先處理孩子情緒,再關注行為
當孩子對你說:“媽媽,這次選班委沒我,嗚嗚嗚?”時,多數(shù)父母的回答分三類:
A“來幫媽媽做家務,媽媽選你,你是家務小能手。”
B“哭什么?沒本事的人才哭。”
C“沒選你,可能你還不夠優(yōu)秀。”
三類回答都回避了孩子的情緒問題,當孩子遇到困難向我們求助時,父母如果一味回避孩子情緒、糾正孩子行為,只會讓孩子積累負面情緒,變得壓抑。
因而父母和孩子溝通時,要先處理孩子的情緒,再關注孩子的行為。那么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呢?
首先學會識別孩子的情緒,可采用“描述感受+表達感受”的方式,比如孩子生氣時,你可以這樣對他說:“我注意到你小臉變得通紅,還呼哧呼哧的,你是不是很生氣?”
其次要接納孩子情緒,但接納情緒不等于接納孩子的不恰當行為。比如孩子生病哭鬧著不肯打針時,我們要接納孩子害怕恐懼的情緒,但不能縱容他不打針。
最后學會靜靜陪伴,有時候孩子必須要自己消化情緒,父母能做的只有靜靜陪伴。
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說:“在場,就是一個人可以給予另一個人最珍貴的禮物。如果那個時候,他選擇蹲在陰影里,我們也陪著他蹲在那里,全身心,每一個呼吸都和他在一起。”
所以當孩子出于憤怒不愿表達時,父母不要走開,坐在旁邊靜靜陪伴,孩子自會解決困惑。
3、洞察孩子的內在需求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里說:“大多數(shù)暴力的根源,在于我們忽視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
當我們看到孩子打滾哭鬧時,總想吼他們,但其實只要敞開心扉,去洞察孩子心底需求時,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并非無理取鬧,他只是在尋求愛與關注。
鄒璐在《親子溝通密碼》里說:“孩子的所有行為,無論所謂的好與壞,是與非,都只是對自己內在需要的一種表達。”
因而父母要透過表象,用“需要”的語言和孩子溝通,洞察孩子的內在需求,并引導孩子看到自我內在需求。那么如何尋找孩子的內在需求呢?
首先父母要讀懂自我需求。童文潔沒有讀懂自我需求,反而用質問掩蓋了真實需求。其實她完全可以對方一凡說:“我想和你聊聊最近成績下降的事。”讀懂自我需求后,父母再將諷刺話語,翻譯成“需求”語言,清晰告知孩子。
其次和孩子建設需求小屋。父母選擇合適時機,引導孩子說出最想得到或者最重視什么,并記錄下來,貼在家里的注目位置,以此提醒父母經(jīng)常看到孩子需求。
當我們和孩子在需求層面上相逢時,我們會看到彼此心底的渴望與期待,從而創(chuàng)造和諧溝通。
4、多傾聽,少說教
盧梭曾說:“世上最無用的三種教育方式是講道理、發(fā)脾氣、刻意感動。”
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們最擅長說教,但無論是建議還是教導,父母都是在驅趕孩子的想法,替他們解讀生活。而且父母道理越充足,就顯得孩子越愚笨,所以沒有一個孩子愿意聽父母說教。
因而和孩子溝通時,父母要少說教,多傾聽。為讓父母更好傾聽孩子,鄒璐在《親子溝通密碼》里提出了學會傾聽三重奏REV:
R:用傾聽訴說“孩子,我在乎你”
有時孩子和我們溝通,并非尋求建議或幫助,他們僅僅是想傾訴。
比如孩子說:“好遺憾,這次數(shù)學差2分就滿分了。”有些父母會迫不及待教訓孩子:“誰讓你那么粗心,丟了兩分。”或者忍不住給孩子建議:“下次你再認真點就會考100分了。”但其實孩子只是想知道“父母是否在乎自己”。
所以這種情況下,父母只要簡單回答:“是啊,好遺憾,就差2分。”簡短表達,卻給孩子傳遞出:你可以自由表達感受,我在聽你說話,我很在乎你。
E:同理傾聽,聽到孩子心底的聲音
鄒璐在《親子溝通密碼》里說:“同理傾聽,就是帶著全部的體貼和關心,去聽到對方的觀察、感受、想法和需要。”
小豬佩奇有一集《芭蕾課》里,佩奇學芭蕾舞回來,迫不及待給大家展示,面對佩奇笨拙的動作以及不達言辭的解說,對芭蕾舞很熟練的豬爸爸豬媽媽沒有著急打斷佩奇,給她示范正確動作,反而耐心傾聽,盡情讓佩奇展示。在豬爸爸豬媽媽的耐心傾聽里,佩奇感受到是愛與接納。
因而和孩子溝通時,當父母關閉“說”的欲望,帶著同理心去傾聽孩子,并把傾聽到的觀察、感受反射給孩子時,孩子自會感受到父母的愛。
V:聽問合一,助孩子將夢想落地
當孩子情緒穩(wěn)定后,父母就要進入第三層傾聽:聽問合一,運用聚焦式提問法RMRA,讓孩子自己挖掘答案。
聚焦成果:可以通過提問“你想要什么?你的目標是什么?”,讓孩子積極思考,自己找到目標。
聚焦方案:孩子遇到難題時,父母別直接給出答案,通過提問“我們可以怎么做呢?還有其他辦法嗎?”,激發(fā)孩子內驅力,讓他們主動尋找解決辦法。
聚焦資源:通過提問“誰能給你提供幫助?什么工具可以幫你”等問題,讓孩子意識到他并非孤軍奮戰(zhàn),只要開拓思路,就會有很多資源和后援。
聚焦行動:用清晰具體的問題,引導孩子說出來“什么時候開始?由誰來做?”,從而讓他們明確行動。
當父母學會有效傾聽孩子時,會發(fā)現(xiàn)不用事事說服孩子,只要用心去問去聽,孩子自然會尋求到生活的答案。
三、父母每一次和孩子溝通后,都要學會及時復盤
有時候父母會發(fā)現(xiàn),做好了溝通準備,在溝通中也注意了情緒引導和耐心傾聽,為什么親子溝通還是爭吵不斷?
其實無論是親子溝通還是為人父母,都是一個慢慢學習的過程,就算再有效的教育方法,也不會馬上湊效。
所以當你每一次和孩子溝通后,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要及時復盤。
首先確認自己是否在溝通中做到了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是否肯定了他?其次檢討自己沒做到位的地方,并在下一次溝通中及時改正。沒有誰是天生的父母,所以為人父母需要時時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