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回應孩子是我們作為父母一定要認真實踐的事情。
回應不是簡單地回答,不是孩子提出問題,我們回答問題,還包括對情緒變化和心理活動的關注。
現實生活中存在這樣一些人,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做什么事情都缺少動力,對周圍的人和事從來都是漠不關心。
這種情況的出現與其小時候的需求長期得不到父母的及時回應有很大關系。當孩子發出一個請求,父母愛搭不理,孩子會覺得父母并不喜歡自己,或者以為是自己打擾了他們。
父母沒有給與孩子充分的理解,不懂得孩子內心所想,所以沒有任何同理心;或者會用一種敷衍的態度應付孩子的需求,覺得小孩子的事都是“小事”,自己手頭的事才是“大事”、“重要的事”。
這樣的相處狀態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并不需要他,尤其是不需要他們的問題。久而久之,孩子不再表達,他覺得說了也沒用,甚至會給自己帶來傷害,不如把自己藏好,避免讓自己受傷。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不再多說話,不再熱衷于去做事情,因為他不被父母看在眼里,不值得被父母看到。他沒有了動力再接觸任何新事物,不論做什么事情第一出發點都是如何避免“傷害”自己。
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只是我們盡最大能力給他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進好的學校、報好的課外班才是愛他;及時回應孩子的問題需求,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同理孩子的內心感受,更是在精神層面愛孩子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