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怎么實現親子溝通呢呢(青春期的孩子怎么實現親子溝通呢視頻)
最偉大的教育是父母情緒平和!孩子的教育成功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還有基因遺傳和環境教育,家庭教育起決定性作用。明人教育創辦人,大山笑長在家庭教育講堂曾經說過:媽媽笑了,春天來了,爸爸笑了,花兒開了。與孩子溝通控制好情緒是多么的重要。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多數家長只看見孩子的行為,看不見孩子的感受(情緒),家長對孩子的行為往往束手無策,或者只能暫時解決問題。 孩子的棘手行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是怎么開始的呢?故事很早就已經發生,只不過結果出人意料。
任何問題行為,都是從情緒開始的。 舉個例子:孩子考砸了!回到家。 父母抱怨:你怎么有考砸了?我很生氣!你不努力。 孩子心里想,我怎么不努力啦?本來考砸了心里就不開心,聽父母一抱怨,心里更加窩火,考砸了就是考砸了,我不行,算了吧,是吧!然后情緒低落,沒有信心,再加上老師的態度,同學的態度,父母的態度,消極的自我評價和負壓力,學習意愿降低,動力下降,上課不認真,做作業不積極,玩手機,形成惡性循環。
做父母的應該怎么做呢?
看見感受:轉換“看”的角度和心里語言。 當孩子叛逆,對抗的時候:他怎么這么不聽話?換成“我哪里做的讓他煩了?” 當孩子拿著手機的時候:他怎么又在玩手機換成”他有什么煩心事? 當孩子懶散地不想做作業的時候:他一點都不努力?換成“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難?”等等。 家庭教育方式的轉變:看見問題行為轉變為看見情緒,指責,控制轉變為關心,體貼,孩子對抗性情緒就會變成平靜,感受變好,正向行為增多,規則更容易遵守。對抗性情緒會導致逆向行為增多,容易打破規則,負面情緒疊加,心理風險增高。
尊重孩子的感受:無論什么樣的感受,都需要被尊重!比如二胎家庭里面,弟弟總喜歡找哥哥玩,影響哥哥寫作業,于是哥哥感覺弟弟好煩,這個時候父母應該站在孩子角度去看問題,看見孩子的感受,與孩子共情,“的確哦,弟弟老是打擾你,真的好煩。” 然后引導孩子的感受。當孩子放學回家說“好累哦”,父母要用同理心回應, ”早上6點多去上學,晚上7點多才回到家,是很累,媽媽給你做好吃的,怎么樣?“ 孩子聽到,心里就會舒暢很多,感到被接受,被愛,賦予了正能量,行為變得積極向上。
引導孩子的感受,學會和孩子聊天,千萬別把聊天聊死了!父母要學會說“人話”;當孩子考砸的時候,您會說什么?要學會說,引導孩子往上看。
父母的同理心很重要!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換位思考,共情。指站在孩子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能夠體會孩子的情緒和想法。理解孩子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孩子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簡單說,就是理解孩子的處境和孩子行為的合理性。
成長是一個充滿壓力與挫敗的過程,父母能夠看見孩子的情緒,就可以把自己變成孩子對抗壓力的資源,讓孩子在挫敗中成長,屢敗屢戰,才能真正走向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