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春期孩子溝通難很常見
隨著孩子長大進入青春期,家長們往往會發現,孩子不愿意再跟自己交流溝通了,學校的事,外面的事,同學之間的事,不再像從前一樣,事無巨細地向自己述說、傾訴,甚至問都不愿意回答。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們都很焦急,深怕孩子對自己有所隱瞞,不上進,不學好,惹事生非,做出有悖常理的事情。于是,就千方百計地想了解、掌握孩子的情況,問老師,問同學,翻看孩子的書包、日記,甚至跟蹤。家長的這種做法,如若被孩子發現,只能是引起孩子更加反感,進而更不愿意與家長溝通交流了。
理性看待溝通難問題
其實,青春期孩子不愿意與家長交流,也屬于一種正?,F象。到了青春期,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情感,都發生了變化,自我意識逐步增強,翅膀硬了,就想獨自飛一飛,遇到問題,想憑借自己的能力和力量來解決。再加上,有的家長喜歡用老眼光看自己的孩子,老是認為孩子還小,對孩子不放心,遇事絮絮叨叨,千囑咐萬叮嚀,引起了孩子的厭煩,這就更加重了不愿意與家長交流的問題。
要重視與孩子溝通這個大問題
與青春期孩子正常的交流溝通很必要,即使有困難,也應努力去做。孩子還處在青春期,對事物的認識還較為膚淺,人生觀、價值觀還樹得不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還缺乏足夠的免疫力,因此,就難免出現判斷失誤,就難免出現認識偏差,就不能確保不會誤入歧途。這時,家長的幫助很需要,家長的參謀很必要。那么,怎樣才能保持與孩子正常的交流溝通?這里面有技巧。
一、不簡單粗暴,強制孩子事事“坦白”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增強,與家長交流溝通少了也屬正常。應該允許孩子心里有個小秘密,允許孩子有私密空間。要給孩子講清楚,什么事應當向家長請示,什么事要經過家長允許,什么事允許孩子自己做主。原則上的問題,人生觀、價值觀上的問題,家長有必要弄清楚,以免孩子誤入歧途。而非原則的問題,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則允許孩子自己拿主意,自己處理,事前事后也沒必要詳細報告。抓大放小,也有助于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要蹲下身子跟孩子對話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斷強化。當家長的千萬不要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奴隸或附屬,高高在上,動輒就批評訓斥,稍不如意就給臉子。在與孩子交流溝通時,要平等待人,心平氣和,尊重孩子的一些想法。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用商量的口氣跟孩子討論問題,要當參謀,而不是當司令。孩子說錯了、做錯了,要耐心指出錯在什么地方,以理服人,要允許孩子犯錯誤。什么地方錯,就說什么地方,切忌不能全盤否定。溝通交流時,要努力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要聽孩子說完,允許講清楚前因后果。
三、要少否定,多鼓勵
不同的孩子,在智商、能力上確有差別,追求、愛好也各不相同。當家長的,既不能把自己的孩子看成一朵花,也不能把自己的孩子說成一無是處。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短處跟別人家孩子的長處相比較,要理性看待自己孩子的弱項。比如,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就不要跟班里的前幾名比,讓孩子自己跟自己比,哪怕是有一點進步,也值得表揚。大多數情況,表揚比批評更有效果。天天挨批評的孩子,當然不就愿意跟家長溝通交流。既要看到孩子的短處,也要知道孩子的長處,家長要做揚長補短的工作,如果不能跟孩子很好地溝通交流,揚長補短就無從說起。
四、要少給孩子施壓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孩子也有孩子的壓力,學習任務重,班里要排名,要升高中、升大學,要考重點,要考名牌大學,孩子不可能沒有壓力。望子成龍,是每位家長的共同追求。不斷施壓,不斷加碼,也是相當一部分家長的慣用做法。可壓力過大,往往適得其反。經常施壓,孩子就會厭煩,就會反彈。當家長的一定要掌握火候,該減壓時候就減壓,讓孩子輕裝前進。家長施加的壓力小了,孩子才樂意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