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經常聽到家長說“孩子說謊,怎么辦?”
其實說謊是一種本能,一種下意識的行為。誰能說自己從來沒說過謊呢?比如,孩子在玩的過程中不小心打破了花瓶,你聽到聲音問:花瓶是誰打破的?孩子會下意識的說“不是我。”
這是防御性本能,他怕你批評他!
這個時候家長的做法會影響孩子以后的行為;
有些家長立刻就暴怒:不是你,還能是誰?花瓶自己能碎嗎?你這個闖禍精,還敢撒謊,接下去就是一頓揍;你覺得孩子挨打后會反思下次玩得時候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嗎?不會,他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打破的?他只是被你驚嚇到,下次遇到這種事情,他為了逃避懲罰,可能會有意識的說謊,甚至會思考該如何組織語言才能不被發現。
孩子本來是下意識的說謊,在家長的打壓下,孩子會學會有計劃的說謊。
也有些家長先是關心孩子有沒有受傷,接著示范該如何正確處理這些碎片才不被割到。然后會很耐心的告訴孩子生活中哪些是易碎品,需要格外注意不能碰撞的。這樣,孩子會在犯錯中逐漸成長。
我記得我女兒三年級的時候,一次要交費用,好像是25元;結果一個孩子的錢找不到了,很著急,老師很冷靜得請每位同學自己在課桌和書包找一下,是不是多拿了,結果我女兒在自己書包里又找到了25元,她把其中一份20元和5元的錢交給老師。老師到時對這件事情沒有過多的批評我女兒,她打電話給我說明情況。
我第一反應是很驚訝,我相信我女兒肯定不會去拿別人的錢。晚上放學后,我與她聊天時問她費用交了嗎?有沒有特別的事情發生?她就說:“開始和同學聊天時把錢拿出來了,后來她在上課時發現椅子下面有25元錢,也是20元和5元,以為自己掉了,所以想也沒想的撿了起來;直到后來老師讓每個人自己找書包,我才發現自己的錢又收好了,撿的是后面同學的錢。”我也沒有過多的糾纏這件事情。因為平時我還是比較注意對她的金錢教育,而且她有足夠的零花錢,平時對錢也不少很看重。
不過,這件事,我還是從心底里感謝當時的班主任金老師,沒有主觀判定孩子一定偷錢了,在班級里也很好的維護了孩子的自尊。
還有些時候,你發現有些孩子說話喜歡夸大,被認為這是說謊。其實可以理解為預期性本能;就如成年人說的吹牛。據調查,現在大學生中有70%的學生認為自己十年內可以達到年薪百萬;你會認為這是謊話嗎?同樣,在重點高中學生調查時,問他們的中考成績,有相當大比例的一群人把成績多說幾分;也許正是她心里的一種期望。
生活中還有一些認為是善意的謊言,其實這種謊言不是本能的謊言,所以,這些反而是成人在說,孩子說得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