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的有效溝通(讓親子溝通如此高效而簡單)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與孩子總是很難走進彼此的內心,甚至在溝通中還會引發種種誤會,從而導致親子戰爭。由于一次次的誤會讓父母與孩子之間形成了巨大的鴻溝,嚴重的傷害了親子關系。叮當媽媽和大家倡導,在親子交流中,我們應該使用“理解式的交流原則”。父母處理孩子的事情時,既能表現出關心,又能產生很好的效果。那么“理解式的交流原則”,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第一,聆聽是智慧的起點。聆聽具有移情作用,能讓父母聽到孩子想要表達的情感,聽到感受和體驗,聽到孩子的觀點,這樣才能明白談話中的本質。在聆聽過程中,父母需要用開明的思想和豁達的心胸來接納一切高興與不高興的事情。我們要努力創造出一個可信賴的氛圍,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親子溝通,這樣才關心而有效
第二,承認孩子的觀點與感受。在溝通過程中不要否認孩子的體會,不要駁斥他的感覺,不要否定他的愿望,不要嘲笑他的品位,不要貶低他的主張,不要污蔑他的人格,不要懷疑他的經歷,相反所有這些我們都要承認,當然承認并不代表同意,這只是打開對話之門的一個表示尊重的方式,表示你認真對待孩子的話。
第三,不要批評孩子,而要引導他們說出麻煩,并提出可能解決的辦法。在溝通過程中,不要輕易的批評孩子,否定孩子的話語與行為。孩子愿意對我們敞開心扉,他們也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幫助與贊成,當孩子面臨他們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問題時,我們應該給孩子提出可能解決問題的辦法讓他們知道爸爸媽媽隨時都在,孩子會更有信心和勇氣面對困難。
親子溝通,這樣才關心而有效
第四,父母要平靜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叮當媽媽不建議大家在親子過程中對孩子的不滿選擇容忍。當你生氣時不要抨擊孩子,應該說出你看到的事情,你的感覺,你的期望,并用人稱代詞“我”開頭。我生氣了,我不高興,我很憤怒,我很吃驚等等。
第五,贊揚孩子時要說出具體的事情,肯定他們的努力,而不是評價性格特點。比如你的孩子打掃了家務,我們不要說:“你真是一只勤勞的小蜜蜂。你做的太棒了。”類似于這樣大而空的話對孩子來說沒有任何的意義!而應該描述孩子完成的工作:“我看見地板拖得很干凈,衣服也疊得很整齊,這樣減輕了我工作,謝謝你。”這樣具體的贊譽會讓孩子得出推論:爸爸媽媽喜歡我做的事,我剛剛做了一件有價值的事情。
親子溝通,這樣才關心而有效
第六,學會傷害性較小的拒絕方式,在孩子的幻想中同意現實中無法同意的事情。孩子很難分辨需要和想要之間的區別,在他們看來,任何他們要求的東西都是他們需要的。拒絕孩子的要求對父母來說是很困難的,我們想要滿足孩子的欲望,希望看到孩子開心,因此當孩子提出我們無法滿足的要求或者不得不拒絕的苛刻要求時,父母會有挫敗感,也會很容易生氣。但是承認孩子的愿望而不生氣,會給孩子提供表達他們想法的機會。承認孩子的愿望,表達一下你對孩子欲望的理解,這樣至少會對孩子傷害小一點,孩子也能夠更加理解父母的難處。
第七,在影響孩子生活的事情上,給孩子選擇和發言的機會。那些整天被告訴該干什么的孩子,他們很少有機會去實踐自己的判斷能力,很少有機會自己作出選擇,培養自己內心的標準,因此也更不容易具有同理心和責任心。孩子依賴父母,但過度的依賴會導致親子之間敵意的產生。好的父母就像好的老師要讓自己漸漸成為孩子可有可無的人物,讓孩子更加獨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