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親子溝通(每天睡前和孩子聊天十分鐘)
自女兒上一年級開始,每天晚上陪娃寫作業。原有的父/母慈子孝統統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河東獅吼和狼哭鬼嚎。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幾周下來,我開始擔心學習沒搞上來,親子關系要歸零變成冤家仇人了。自私地想,我也不希望養個恨我入骨的精英娃,當然更可能會養出一個么有感情的廢柴啊。

畢竟親情一場是前世修來的緣分,要好好珍惜這前世不易的修行,可不能糟蹋這份感情。
不斷反思后,還是另辟蹊徑,找找辦法不影響娃的情緒,還能守著娃能快樂成長的初心。之前一直都沒想出什么有效的辦法。
有一次,大娃的同學媽媽來加我微信,問我孩子有沒有拿錯書本,多聊了幾句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感受。我驚訝娃同學媽媽對孩子在校情況的熟悉和細心。我幾乎說不出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晚上除了監督孩子寫作業都不知道孩子的其他情況。
認真考慮后決定開始嘗試跟孩子約定一個小儀式“睡前五分鐘聊天”。
當然實際聊天時長一般會是十分鐘以上,具體時長不重要,不需要刻意控制時間。
為什么說是小儀式呢,是因為有一些細節上的要求。洗漱完畢只開小夜燈,跟娃一起躺在被窩開始聊天。
一般都是先讓孩子說白天在學校的事情,像講故事一樣去說她在學校的事,完全不帶對學習上課表現要求這些的目的。
而且要注意不能是問答方式,家長需要帶著了解孩子在學校生活目的,但是又不能表現出目的性。
聊天關鍵在于讓孩子愿意說,想分享。只能是孩子多說,邊聽邊鼓勵孩子說更多細節,說出孩子喜歡的開心的點,往積極正面去話題方向引導。
一定要做到不評論不教育,追問時適可而止。孩子當時不想多說不強求,可以繼續說別的孩子愿意說的。
不過要記住自己想了解而孩子不想多說的話題,作為以后特別關注的重點,引起足夠的重視,知道弄清楚為止。
大概的聊天話題可以是分成孩子的學習生活方面和情緒狀態方面。
*學校里生活:就問孩子課間玩什么,有沒有發什么有趣的事或者不開心的事,中午吃了什么。
我家娃會跟我說課間會去教室前玩游戲,一起玩的同學都有誰,今天玩的什么游戲,是誰想出來的游戲。她最喜歡游戲哪個部分,誰誰今天沒有參加游戲。。。。中午在學校吃了什么飯菜,她是否喜歡學校的飲食等。
*跟同學關系:孩子進入學校就是進入了一個小社會,怎么處理跟同學之間的關鍵至關重要,一定程度程度可能會比學習和老師等所有事情都重要。孩子同桌是誰,跟她/他一起相處狀況,班級里同學關系,好朋友是誰,平時都跟誰一起玩,孩子對同學的評價等等。
有一次,娃跟我說她很討厭某個女同學L,說是L同學每天故意跟她作對找麻煩等等。我問孩子發生了什么事讓她這么想。
娃說是她自己在看書或者跟別人說話玩的時候,L同學一直來打擾很煩人。有一次,L同學還故意把娃新買的最愛的口紅橡皮扔到窗戶外面去了。
她就馬上跟班主任說了,老師訓了L同學讓她去教室外面找橡皮,結果沒找回來。
娃對這個事情特別氣憤,回家先跟奶奶說了這個事情,奶奶讓去找L同學媽媽理論。我跟奶奶說,這個事情我會好好處理,不會讓孩子被欺負,讓她放心不用參與這個事。
我當下沒有問娃,準備晚上五分鐘聊天就專門討論了這個話題。
那天晚上洗漱后,我先跟她一起又讀了繪本故事《搗蛋鬼變朋友》。
“在這個溫馨的故事中,小浣熊奇奇要學會應對童年的另一個常見問題:學校里的搗蛋鬼。得知學校有欺負人的搗蛋鬼后,浣熊媽媽決定親自調查一下具體情況。她送孩子們去學校,看到了他們口中的搗蛋鬼,又在放學后把孩子們召集到一起,跟他們分享了一塊石頭的故事:一片茂密的大森林里鋪滿了漂亮的黃色石頭,動物們都拿它們當寶貝。
有一天,它們意外發現一塊與眾不同的藍色石頭,它棱角尖利,根本沒法握在手里。可經過動物們的打磨,藍石頭慢慢失去棱角,變得和黃石頭一樣光滑漂亮。浣熊媽媽告訴孩子們,搗蛋鬼就是這樣一塊與眾不同的石頭。奇奇、羅尼和凱西決定勇敢面對。再次遇到搗蛋鬼時,他們沒有像以前一樣逃開,而是勇敢走上前去,邀請他一起玩球,用包容和善良贏得了友誼。這個故事告訴孩子們:許多欺負人的搗蛋鬼其實并不開心。一點點愛心、一點點包容,也許會獲得意外之喜。”
看完故事,然后讓娃仔細說了當時的事情經過。先跟她說,我現在不會去找L同學媽媽說這個。然后跟孩子說口紅找不到了就算了沒關系,東西沒了媽媽可以再買的。我很關心她跟同學的關系,為什么會發生這件事情。并表態讓她自己先嘗試去處理這個事,這個事情不算復雜也沒有什么嚴重后果,相信她可以做到。我也會跟她一起想辦法怎么處理。
“那你打算怎么做,想要用什么辦法?”
“我先自己試試看吧,但是要是我想的辦法沒用怎么辦?”
“辦法有很多呀,辦法是用不完的,可以用各種各樣的辦法可以嘗試,一個辦法不行就換一個…..”
“那我想了很多辦法想不出來了怎么辦?“
“媽媽可以幫你一起想呀?”
“你也想不出來辦法呢?爸爸奶奶也可以一起想呀,還有我們還可以問別人呀…..”
娃認真想了想答應了,第二天晚上“睡前五分鐘聊天”我問她怎么樣了。她好像她今天的辦法還不是有很用,她在想別的辦法了。到了第三天晚上她說好像好點了,現在她們倆已經可以好好相處了。過了一周后的一天,她跟我說她已經跟L成為好朋友了。
并說L其實并不討厭,以前只是不知道她為什么有那些不喜歡的行為,可能是因為很多人不跟L一起玩,她想要一起玩兒吧,現在已經好了。
這個事情就這么翻篇了,我沒有找L同學的家長。我也沒有找老師,畢竟上次橡皮的事情班主任參與過了,說明老師已經注意到這個事情了,按照對班主任的了解,真有情況班主任一定會主動來電話的。
*老師相關:對老師的評價,白天什么課有趣以及為什么?什么不喜歡為什么?老師今天有沒有什么特別的安排…..
跟老師關系的融洽,會直接影響老師對待孩子的態度,而孩子對老師都是仰視的,老師在學生面前尤其是低年級是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的。這個部分是大部分父母都無法代替的,讓老師對自己孩子有正面的肯定和重視,這個家長需要努力為孩子創造的。
這里說的創造條件其實不是要去給老師送禮物或者拍馬屁,當然可能個別老師會吃這一套,我們不討論個例。一般而言,老師都是希望家長重視并配合自己的工作,老師也肯定會關心自己的學生希望學生能學習更好有更好的習慣。
當然有些老師的教育觀念可能跟家長本身沖突。既然孩子確定要在學習下去,就需要去適應老師的節奏和做法,有些觀念不一致的地方,自行在家做調整就行了,不用讓老師知道家長跟老師的不同意見。
“睡前五分鐘聊天” 如前文說的最重要的是孩子說家長聽,當然還有家長跟孩子分享的部分。既然是聊天,那就應該是雙向的信息交流。
可以跟孩子說自己白天有沒有什么有趣的事情發生,說孩子能聽得懂的事情,上下班路上的見聞或者上班過程中發生的事,或者中午吃了了東西等等,主要是說自己相關的事情,不要又扯回孩子身上去。
我家的娃最感興趣的是我小時候的經歷,現在最頭疼的事就是自己沒有把小時候的事情多記錄一些下來,現在明顯素材不夠了。我開始考慮是不是要上網找素材拿別人小時候的事情來說,又怕不真實沒這么干,我的童年也算是玩過來的,還得好好想想回憶一下童年才行。
每天上班的時候也得關注是不是有什么時候又可以晚上回去跟娃分享,還是挺有意思的。
“睡前五分鐘聊天” 我也試過跟中班的兒子聊,發現有難度,畢竟兒子的表達能力還差點,他最喜歡的睡前陪伴還是讀故事,聊天環節估計可以等上小學了再開始也可以。
育兒注定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我們都只能貼身陪伴孩子一段旅程。從孩子哇哇落地到蹣跚學步,再到上學跟同學相處,隨著孩子的長大,ta們會慢慢離我們越來越遠。
作為把孩子視若珍寶的我們,要在孩子的每個階段足夠了解ta們,跟孩子之間敞開心扉,確保孩子的身心都能健康地成長。只有身心健康,才有其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