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媽媽帶著兒子來咨詢,這位媽媽是一家大工廠的高管,把工廠管理得很好,但對兒子卻無能為力,因為不管她說什么兒子都會與她對著干。
這位媽媽非常無奈,所以來求助心理咨詢老師,當我與這個孩子溝通時發現這個孩子非常配合,我非常奇怪地問這個孩子為什么要老是和媽媽作對?孩子跟我說:“我感覺自己像她的員工一樣,我不管做什么事情如果不是她想要的結果就會教訓我,指揮我,我覺得從她這里得不到一點親情,和她的員工沒有區別。”
于是,我把他媽媽請過來,當著孩子的面把剛才孩子講的話跟這位媽媽說了一遍,聽完這位媽媽非常激動地對兒子說:“你怎么和我員工一樣呢?你是我兒子,媽媽肯定是希望你做得更好。”
我當時就糾正了這位媽媽,告訴她:“您應該說:‘兒子,在媽媽心目中你一直都很棒,我相信你以后也會做得更好’。”這位媽媽很詫異地問我:“這不是一個意思嗎?”我告訴這個媽媽:“別看這兩句話的意思差不多,但聽起來卻大不相同,前者感覺是在指揮,后者是贊美和鼓勵。”
后來我跟這位媽媽聊了很久,讓這位媽媽換一種方式教育孩子,要多鼓勵孩子,做孩子的朋友,這樣孩子才會愿意聽取你的建議,這位媽媽聽完后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其實這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家庭教育方式,中國的父母總是期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望子成龍根深地固的觀念讓父母要求孩子照自己設計好的路走下去。
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預期的標準就急著糾正孩子,比如孩子成績不好就會說:“你怎么就這么笨,別人為什么考那么高的分數,而你卻只有這么低的分。”
如果孩子考得比以前好也會說:“有進步也不能驕傲,驕兵必敗!”父母殊不知這些話流露出對孩子的俯視和責備,長期生活在父母教訓中的孩子肯定會對學習失去動力和熱情,同時他們也更不愿意與父母交流。
青春期的孩子長期在父母的打擊下有兩種可能,要么“反擊”,要么“忍受”,這兩種情況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當然父母也有苦衷,其實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快樂中成長,但社會競爭是那么的殘酷,如果學習時代不努力,以后拿什么與其它人競爭呢?這就是為什么父母經常教訓孩子最重要的原因。但這種教訓是非常無力的。
那父母該怎么做才好呢?尊重、引導、交流很重要,前幾天有個粉絲給我留言說:“我很尊重他了,但他卻不尊重我。”其實家庭教育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孩子對待的方式都不一樣。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難免會走彎路,父母不要著急,成長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遇到問題多和孩子商量,尊重孩子的意見,千萬不要動不動就訓斥孩子。
以下幾點供各位家長參考:
1. 從父母開始改變家長權威的觀念,就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那么優秀,也不要挑孩子的毛病,要看到孩子的優點,在孩子犯錯時也要容忍,同時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2. 不要以為與孩子保持距離才能保證家長的權威,其實這種方式只會讓孩子覺得家庭氣氛緊張。父母與孩子之間如果有距離就很難溝通了。氣氛緊張、沒法交流的家庭就會衍化成親子之間的危機。
在這日新月異的社會中,家長們不能再用以前的經驗讓孩子順從,而是要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溝通交流。
3. 父母與孩子交流時要堅持雙向原則,就是在交流時無論孩子的觀點是對還是錯,父母要先鼓勵孩子說出來,好的給予贊賞,不好的提出來指正。
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就會大膽、深入地與父母交流了。父母也要注意改掉命令的口吻,用道理演示的方式指正孩子。
綜上所述,父母一定要改掉‘我講的就是對的,你必須照我的話做’這些強迫觀念。當孩子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激勵孩子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克服困難,找到彌補的方法,這樣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才不會有畏懼的心理,也能增強他們成功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