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愛在水火間
圖/網絡

去年6月,有機會聆聽了家校社共育課堂的某次講座,收獲頗豐。當時密密麻麻地記了幾頁筆記,但因犯懶一直沒整理。這段時間居家,我終于又一次打開了筆記本,把它整理出來,與大家共勉。
講座主題是“與青春期對話”,面向對象是小學高年級的家長,主講老師是曹從,一位溫柔知性的女老師。
講座開始前,曹老師提出來一個問題:近半年來,你感覺孩子最大的變化是什么?你最擔心的是什么?
家長們踴躍舉手發言。
一位五年級家長說,孩子最近半年很有主見,我說什么也不聽。不像以前,我說什么就是什么。如今,對于孩子,我已經做了退讓。
另一位六年級的家長說,孩子現在的作文已經不給我看,以前寫作都需要我指導一下,現在自己寫完直接交給老師,我都不知道他寫了什么?
還有一位的家長說,孩子六年級,已出現了朦朧的愛。回家經常說,班里誰喜歡誰,怎么沒人喜歡我。
……
針對家長的發言,曹老師說,這些都是孩子青春期癥狀的表現。或許有些不明顯,但其實也是正一步一步的進入了青春期。
針對這種想象,曹老師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即解決青春期孩子的方法。她通過案例分析,并追蹤溯源,最后分享了有效溝通的方式。

1
首先來一個案例分析:六年級學生突然暴躁發狂打罵自己的媽媽。
事情的經過是學生的媽媽跟他走到樓下發現書包內沒帶作業本,返回家取,快到校門口的時候,上課預備鈴響了。該生于是在校門口哭鬧,抓住媽媽的頭發撕扯。
這是之前從來沒有過的現象。后來學生媽媽和老師溝通才發現,原來孩子最近寫作業不認真,知識掌握得不牢,情緒也變得不穩定,說翻臉就翻臉,而且還不服管。
喬希·西普曾說:“你可以控制孩子,也可以幫助他們成長,但二者不可兼得。教育一個孩子成長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孩子比看起來更需要你。”
可見,青春期是生命周期的一個階段,它重要且突出。
青春期孩子的現象各種各樣的,有攀比、追星、自我封閉、早戀、目標感缺失、沖動、沉迷游戲……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孩子出現這些變化的?
其實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和孩子的生長發育有關。“八分熟”的大腦是孩子情緒化和成癮行為的源頭。這時候的孩子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愣頭青”。
對于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兩種解決方法:
一種是生氣時,心里默念“親生的,親生的”;另一種就是忍,這個時間也就最多六年。
當然,對于青春期孩子除了忍,還有另一種解決方式,那就是有效的溝通。
什么是溝通?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傳播思想、傳達情感的過程,是一個人獲得他人思想、情感、見解、價值觀的一種途徑,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一座橋梁。
然而,現實生活中,失敗的溝通模式比比皆是。通常,我們引出了話題,卻得到不合理回應,于是容易造成雙方情緒失控,進而使得溝通中斷。
造成溝通中斷的不良方式有哪些?曹老師總結了四種。
第一種:指責埋怨型。比如,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臟了,我是你的傭人嗎,總跟在你屁股后面伺候你;你看你桌子亂的,就不能收拾收拾……
第二種:打岔啰嗦型。通常的對話是這樣的:
孩子:今天校運會,我們班得了第一名,太開心啦。
媽媽:哎呀,看你這一身汗,臟死了,快去洗澡吧,出來再說。
這簡直完美避開了孩子要討論的問題,給他(她)興奮的心情潑了一大盆冰水。
第三種:遷就討好型。
哎呀,媽媽知道你不喜歡吃這個菜,你先湊合吃點,明天媽媽給你做好吃的;
好了,乖兒子,你先洗澡吧,不想寫作業就不寫了。
一味地遷就討好順從,只要孩子開心就好。
第四種:超理智型。
孩子:媽,我要買新鞋。
媽媽:前幾天不是剛買的嗎?怎么又要買,你看你這學期買了多少鞋了,穿鞋太費了,我看看你其他的鞋還能穿,不用買了。
孩子想買雙鞋,才說一句話,媽媽一堆話沖出了嘴巴。

2
什么才是有效的溝通?
曹從老師介紹說,三位一體式溝通才是最有效的。用一個公式表示:傾聽+同頻+解決方案=有效溝通。
父母在傾聽的過程中,要通過四步理清思路。這四步分別是知、情、意、行。
知是信息、內容和情節;情是情緒或者情感;意是意圖、期待、需求;行是行為動作,方式方法。
案例
琪琪最近上了六年級,馬上就小升初了。她很緊張,并且自己感覺學起來有些吃力,在月考的時候,成績很不理想。琪琪回家跟爸媽說,她不想上學了,并且把自己關在房間里。
分析案例的知情意行如下:
知:考試不理想,把自己關在房間。
情:悲傷、失落、厭學情緒、憤怒、無助
意:求助、被關心、被幫助。
行:有逃避的傾向。
如果父母讀懂了琪琪的傾訴,那么他們就很容易對癥下藥,鼓勵琪琪,開解她,并幫助她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找回失去的信心。
但若是孩子告訴父母一些事,父母聽后不僅沒有讀懂他(她)的意思,還來一通猛烈的批評,估計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的距離只會越來越遠。
傾聽之后,不僅要馬上讀懂,還要同頻。而同頻的三個階段可以這樣做。
第一階段,邊聽邊做出適當的回應。有時回應可以很簡單,就是嗯+啊+這樣啊。讓孩子感覺到你正在聽他(她)說話。
第二階段,就是聽完后,要重述原文+再次確認。
第三階段,則是完美提問+尋其根源。
把握好同頻的三個階段,那么解決方案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
曹從老師建議,解決方案以“一”字箴言為主。
一句話:就按照你們的想法做;我的建議是……你可以思考一下……
一個計劃表:父母和孩子為了共同的目標做個計劃表,或許剛開始不能馬上做到,但是要鼓勵孩子堅持完成。
一個協議:父母和孩子談話要取得共識,那么就要制定一個協議,這樣便于雙方執行
父母要主動搭起一把溝通的梯子。有效的溝通原則就是:尊重+三顆心(不要太關心,不要太有好奇心,不要太熱心)。所有的事情、觀點,點到為止。
對于和孩子溝通,一定要注意三個避免:避免做比較,避免貼標簽,避免“私有化”。

3
曹從老師談到了青春期不同孩子的溝通類型。
它們分別是“都挺好”型、“偽聽話”型、“悶葫蘆”型、“小倔驢”型。
“都挺好”型
特點:報喜不報憂,回答含糊、親子關系相對良好,也樂意和父母聊天,只是僅限于自己想聊的話題。
其成因是家有焦慮、控制型父母,孩子習慣自行解決問題。這類孩子性格溫和、冷靜。解決方案是覺察自我情緒,改變詢問方式、贊同之余給關愛。
案例:四年紀學生小A在暑假期間參加學校舉辦的為期7天的夏令營活動在結營儀式表演了自己最擅長的笛子獨奏。回家以后,媽媽問小A:“這個夏令營感覺怎么樣啊?”玩得開心嗎?有沒有認識新同學?
小A的回答都是:挺好的,不錯啊,都是一個營,大家認識也不奇怪啊。然后,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這種類型的溝通模式就需要媽媽調整狀態,收集資料,跟孩子溝通。
媽媽可以這樣說:“我覺得你們這次結營儀式創辦得不錯,特別是你們幾個人在表演詩歌朗誦的時候,我都掉眼淚了,感覺我家兒子長大了。感覺你們幾個人挺默契的,你們是每天練習嗎?
“偽聽話型”
特別是對于父母叮囑的,全盤接受,但真正做起來還是會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
其成因是專制型教養模式,孩子善于“陽奉陰違”,逃避父母的要求。這類孩子性格會討好、懂幽默。
解決方案是開放式提問,提出建議、約定成果反饋的時間。
“悶葫蘆”型
不吱聲,不管你說什么不反駁也不回應,即使父母氣得暴跳如雷,依然無動于衷。
其成因是性格使然、父母關愛不足,孩子心有怨恨。這類孩子性格大體沉迷、安靜、偏內向。
解決方案是充足的耐心和關愛、陪伴為主,抓住可聊的時刻。
“小倔驢”型
喜歡跟父母對著干,父母說向東偏向西,不撞南墻不回頭。
其成因是幾代共養寵愛有加、規則不足。這類孩子性格時而開朗、時而暴躁。
解決方案是看準時機加強約束、共同制定契約,溫和而堅定的執行。
總之,不同類型的孩子有不同類型的溝通方式,父母不但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且在和孩子溝通時,最好做到:
少說多聽多支持,心平氣和的和孩子互通有無;保持關注但不干涉,平等信任的尊重孩子的隱私。

4
實話實說,一堂講座聽下來,我覺得自己就像個白癡。這次講座給我最深的體會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父母要不斷學習和成長。
今時不同往日,這屆父母再也不能用老一輩父母的教育模式來管教孩子了。這屆父母需要做的是摒棄舊觀念,接受新思維。
比如不能一言不合就打孩子,而是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當作朋友,平等和孩子交談。
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要與時俱進主動學習。想要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父母需要多讀一些育兒書,從而全方位、多方面的了解孩子的喜怒哀樂。
第二點,父母應該多花些時間陪伴孩子。
重要的話說一遍:父母應該多花些時間陪伴孩子。
作家龍應臺曾經說過:“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十年。孩子十歲以后,任憑父母百般努力、拼命補償,也無濟于事,因為你們過期了,很殘酷,但也很現實。”
所以,父母無論工作多么忙,身體多么累,也要想辦法爭取多陪伴孩子。其實,陪伴孩子很簡單,和他(她)說說話,或講講笑話,適當的說些鼓勵的話語,孩子就會感覺到父母對他(她)的愛。
第三點,父母要學會退讓。
大部分的父母只知道一味要求孩子上進,上進,繼續上進,恨不得孩子一步抵達人生巔峰。然而,物極必反,就像弓拉的太緊弦就會斷掉一樣。任何人被逼急了,也會激發他(她)的叛逆和沖動。
當發生矛盾和劇烈爭吵時,父母一定要學會認慫。認慫不是無能,而是給自己一條生路,也是給孩子一條生路。針尖對麥芒,只會兩敗俱傷。
總之,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身不斷感悟和學習的過程。希望每位家長不但是孩子的良師,還是孩子的益友。
(資料來源–曹從老師的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