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和父母都溝通不了(父母不跟孩子溝通孩子有多絕望)
我們在親子溝通中常見的錯誤話術,對照看看你中了幾條。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一、“我給你報這些興趣班、輔導班是不想讓你輸在起跑線上。”傳遞過度焦慮,把孩子的人生限定在學習一條跑道上,忽視人生的更多選擇。
二、“我不想管你了,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分不清放縱和權威,認為顧問型就是放任不管,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三、“只要你專心學習,在學校好好表現就可以了,其他事情你都不用管。”單純夸大學習的重要性,而忽視其他能力的培養。
四、“你是個不懂得自律的孩子,永遠都學不會把玩具和日常用品收拾干凈。”給孩子貼標簽,忽視孩子本身具備的自律性。
五、“我現在對你的付出都是為了你今后不要走上父母的老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妄想彌補自己人生的遺憾。
六、“我吃的鹽比你走的路還多,你不聽我的,就要吃虧。”以自己的經驗代替孩子的嘗試,影響孩子自主判斷決策。
七、“外面的社會危險,你們千萬不能做…”傳遞過度壓力恐懼,不讓孩子試錯。
我們在親子溝通中最應該說的又是什么呢?下面幾句話或許可以幫到你。
一、“你需要我幫助時,我都會非常盡力幫助你,但是我不會強迫你做什么,我說到做到。”父母要學會做顧問型的父母。顧問是當孩子需要你幫助時,你再出現給予輔助,如果想讓孩子對自己的人生有控制感,父母就必須放棄一些自己的控制欲。
二、“你特別懂你自己,你是你自己的專家。”讓孩子擁有控制感。這是培養孩子勝任力的唯一方法。孩子的事情讓他們自己決策,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對新事物嘗試的勇氣,通過鼓勵孩子實踐,讓孩子獲得成長。
三、感興趣的事情就去做吧,我支持你。父母要學會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孩子因為好奇心和興趣而非“應該”去學習,這次才會有內在動力。孩子一旦有了長久持續的內在驅動力,就能做出承諾并堅持不懈,潛能也得以發揮,還能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四、“什么都不想做沒關系,就讓我們休息一會”。在腦科學領域中,白日夢、冥想、睡眠都能幫助大腦放松和休息。忙碌并不一定能創造價值,允許并營造一些機會讓孩子停下來思考,學會孤獨、享受獨處。
五、“在下個階段,你想做點什么或者完成什么?”鼓勵孩子設定自己的目標并實現它。幫助孩子學會設立具體的、可衡量的、可實現的、切實際的、有完成期限的目標。鍛煉孩子大腦和身體,通過設立目標、完成目標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控制感。 掌握和孩子溝通的話術,鼓勵孩子活成自己的樣子。
孩子的起跑線不是幼兒園,孩子的起跑線不是重點小學,孩子的起跑線是父母愿不愿意跟他多說話,是父母愿不愿意用更加豐富的科學的肯定的語言方式幫助孩子去建立足夠豐富的大腦神經元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