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親子溝通,關注孩子成長(家長跟孩子的溝通技巧)
《論語·學而》的第16章中,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孔子說:“不要擔憂別人不了解自己,要擔憂自己不了解別人。”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然而很多人的通病卻是:自己不了解別人,渾然不覺;別人不了解自己,耿耿于懷。
那么,父母了解孩子嗎?如果不了解,親子關系能和諧嗎?
親子關系其實早就出問題了,是這些溝通方式長期積累所導致。
經常聽到有些父母說,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家孩子仿佛變了一個人,不愿意與爸爸媽媽說心里話,還總頂嘴,我說一句,他還十句。
其中一位媽媽說,有一次我說兒子:“你不是打游戲,就是瞎玩!人家小雨每次的數學考試成績,都比你高出幾十分!”兒子馬上頂起嘴:“你學習好,你怎么連大學都沒能考上!”旁邊的爸爸,聽他這樣一頂撞,忍不住伸手打了他兩巴掌,他惡狠狠地瞪向爸爸,一字一頓地說:“你如果再動手,我會毫不留情地反擊!”看著兒子的眼神,我們心里直打顫。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寒冰不是一夕凝結的。上述這些家庭的親子溝通方式,其實早就出現問題了。
“你應該”“你不應該”的說教式;“你必須”“你快點”的命令式;“你真不懂事”“你就知道玩”的批評指責式;“你是任性的”“你是不講理的”“你懂什么”的貼標簽羞辱式;“你再不聽話,我就不客氣了”的威脅式等等,是許多家長的口頭禪。
圖片來源網絡
孩子小的時候有可能比較容易屈從,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要么像居住在飛機場附近的人,聽不到飛機呼嘯著劃過天際的馬達聲一樣,對那些毫無意義的聲音,他們都會充耳不聞,選擇性地聽自己想聽的。要么像前面說的那個孩子一樣,瞬間點燃了怒火。最終所有的溝通,必然是無效的。因為這種談話方式,沒人會喜歡。更糟糕的是,孩子再也不愿意和父母說心里話了。
談感受,是打開心門的最好鑰匙。
父母要開門見山地講,自己對孩子行為的感受,以及孩子的行為可能帶來的影響。
比如,“你玩過玩具之后,如果不放回原處,我擔心你下次再想玩的時候,就不容易找到了。”“你如果繼續看電視,我很擔心你寫不完作業,你的睡覺時間,又要延后了。”“你大聲吵鬧,我很煩,還會影響周圍買東西的人。所以要么咱們不買了,馬上回家;要么回到車里,等你安靜下來,再進超市去買。”
父母這樣既坦率又直接的態度,更容易讓孩子有一定的回應。比如,孩子就知道了,以后玩具從哪里拿的,玩過之后,就放回原處。“是得趕緊寫作業了,不然,作業會寫不完,睡眠時間少了,明天課堂上還會打瞌睡。即便是寫完了,作業質量也不過關,也許老師還會批評我。”“超市里購物的人都是安靜的,我也要安靜下來,否則我今天想買的玩具,媽媽肯定不會給買了。”
而且父母的坦誠態度,還更容易贏得彼此的尊重。
父母要用清晰的語言表達,共情孩子的感受。
孩子說:“小宇要我的小火車玩,可我也想玩,他就過來奪走了。”媽媽說:“哦,你一定很難過,你一定不愿意他奪走你的小火車。”
孩子說:“爸爸,我今天的跳繩比賽得了冠軍。”爸爸說:“你一定高興壞了。”
孩子說:“我和幾個同學今天在玩一個游戲,航航過來破壞,我們不讓他搗亂,他還強詞奪理,他真是個討厭的家伙。”父母說:“聽起來,你對航航很失望。”
家長用“難過”“高興”“失望”等語言,描述孩子的內心感受,孩子一定能體會到父母的理解認可,以及誠意。
父母跟孩子這樣交流,孩子更愿意接受,三個有效的溝通方式。
做個積極的傾聽者
許多媽媽是家里的說話主力,是吧?媽媽要改做孩子的顧問、盟友,多傾聽少演說,讓孩子充分表述想法。期間媽媽可以用簡單的話語表達:“我很感興趣,咱們一起討論一下,好嗎?”“聽起來你很重視這件事。”“后來怎么樣了?”“哦,我懂了。”“原來是這樣的。”“你愿意再談談那件事情嗎?”
說得少往往聽得多,有利于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協助孩子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孩子有父母這個忠實聽眾,會滿足他的傾訴欲,孩子今后有什么事情也喜歡跟父母說,找父母商談。
用“我發現”“我注意”做開頭
比如,“我注意到你今天有些不高興,發生什么事了?”接下來,父母啟發孩子談談感受,引導孩子講講原因和補救辦法,以及將來如何做才能避免產生類似的事情。家長一定先讓孩子想辦法,自己的補充和完善放在最后。
用書信溝通
面對面交談,如果意見有分歧,人很容易激動,言辭比較激烈,雙方也都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不僅最終溝通無效,還會傷害彼此。在理智的前提下,父母把要說的話,寫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文字,應該更容易打動孩子的心。
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秘密,心靈上往往開始封閉自己。這種隔閡,可能會讓父母無所適從,用書信和孩子交流互動更有必要。
住宿生和業余時間緊張的高中生,這種方式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