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孩子影響智商(經常吼孩子影響智力發育)
很多家長跟我聊過,吼孩子這件事,不是萬不得已真的不想這么做。
安全意識的培養是孩子能否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部分之一,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會講到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包括孩子的行為安全,網絡使用安全意識,防火,防水,防電,交通安全等等,這些都是要每一個父母必須教會孩子的安全意識。
大多數家長都知道情緒管理的重要性,也知道負面情緒對孩子的傷害。
可無奈有的時候,溫柔教育對孩子來說是沒有用的,甚至會讓他得寸進尺。
就像一位家長跟我講過的那樣,她的孩子專注力很差,每次做作業的時候都會走神,一會削鉛筆、一會玩橡皮。
家長每次都耐心地告訴孩子:“想不想出去玩滑板?如果想的話,那么現在我們集中注意力一口氣把作業做完吧!”
可孩子根本聽不進去,完全把家長的話當作耳旁風。
這時候,家長忍無可忍了,只好沖著孩子大聲喊道:“你聽不到我說話嗎?你聾了?再這樣下去我把你所有作業都撕了重寫!”
其實我非常理解這位家長,但凡有一點辦法,誰愿意沖著孩子大吼大叫呢?
但同時也想請你和我一起思考這樣兩個問題:吼孩子就真的可以解決問題嗎?或者會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呢?
01
其實,從生理角度來講,家長吼叫式的教育,確實會對孩子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影響。
其中,影響最多的是孩子的大腦發育。
哈佛醫學院教授研究發現:父母對孩子長期吼叫,確實能改變孩子的大腦,影響智力發育。
在我們的大腦結構中,有一塊區域叫做前額葉皮層,它負責調節人的思維和行為。
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前額葉皮層還處在發育階段,功能性較弱。
家長在吼孩子的時候,孩子是會感到焦慮和恐懼的,當前額葉皮層收到這種“危險信號”時,就會出現目光呆滯、逃避等行為。
如果孩子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中,那么思維和行為都會出現問題。
紅色區域為前額葉
同時,人類大腦中有一塊區域叫做杏仁核。
杏仁核掌管的主要是人的憤怒和恐懼這兩種負面情緒,如果家長總是吼孩子,那么就會反復刺激杏仁核。
最終,孩子長期處于恐懼的壞境中,大腦的發育就會更加遲緩。
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分別找了兩個3歲左右大的孩子,一個孩子經常被家長鼓勵和贊美,另一個孩子則是常常被家長指責、吼罵。
之后,科學家給這兩個孩子做了大腦掃描圖,發現經常得到家長夸獎的孩子大腦要比經常被家長吼的孩子大一圈。
這意味著經常被吼的那個孩子,腦容量相對較小,發育更加緩慢。
其次,經常吼孩子還會影響孩子的身高發育。
當家長在吼孩子的時候,孩子會感到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抑制生長激素的發育,從而影響孩子的身高。
02
吼孩子除了會影響孩子的生理發育,還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曾經,心理學家做過很多類似的實驗,得出的結論是,經常被家長吼的孩子,性格會更加自卑和封閉。
雖然這種方式能夠很快起效,比如喊停正在闖禍的孩子,讓他們立馬安靜下來乖乖聽話,但卻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創傷。
家長可以回想一下,我們吼孩子的時候是什么樣子的?
表情冷漠、聲音提高、講話刻薄等……總之,為了能夠震懾住孩子,在那一瞬間,我們充滿了攻擊性。
那么請你換位思考一下,被吼的孩子,本身就很恐懼,再看到家長冷漠的樣子,會有什么感受呢?
孩子會從家長的言語中感受到否定,甚至質疑家長的愛。
曾經有一個初中生,每天都在帖子里寫下很多“控訴”父母的話。
從他的字里行間不難看出,他的童年一直伴隨著家長的責罵。
這導致他從小就活在恐懼的環境中,他常常擔心:如果我不夠優秀,那么爸爸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
這種童年經歷,讓他慢慢變成一個習慣性討好他人的人。
考試的時候,鄰桌同學想要抄他的卷子,他無法拒絕,只好給他看。
結果,他們被老師抓到,還受到了學校的處分。
當家長質問他為什么這么做的時候,他說:“如果不給他抄,我怕他以后就不理我了。”
這種自卑和討好,基本上都來自于那些責罵和否定的聲音。
“你怎么這么笨,這么簡單的題都做錯!”
“我養你這么大,你一點都不爭氣!”
“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這些話,對孩子來說無疑就像一把尖銳的劍,刺進心里,形成一個難以愈合的傷疤。
但同樣的,這些不僅能傷害到孩子,還能破壞親子關系,導致家長和孩子之間越來越疏離,隔閡越來越大。
當然了,我相信每個吼孩子的家長,內心會比孩子都要難受。
畢竟是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誰愿意天天和孩子過不去,傷孩子的心呢?
03
接下來,我要說的就是:家長該如何走出吼孩子的惡性循環。
1. 如果控制不了情緒,那么先給自己80秒的時間。
很多家長吼孩子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控制不住情緒,所以我們要在發火之前給自己冷靜的時間。
每次生氣的時候,家長可以離開當下的環境,轉移到只有你的空間,比如衛生間、臥室,或者小區花園。
然后先5個深呼吸,讓自己憤怒的情緒慢慢平息下來,然后再給自己80秒鐘,發呆也好、走路也好,總之要讓自己從這種情緒中短暫地抽離一下。
2. 用笑容代替冷漠,用輕聲細語代替大聲吼叫。
這點也許對我們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畢竟情緒上頭的時候,誰都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但是,我們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做練習。
我們要在孩子犯錯后,盡可能理解他。
比如孩子打碎了爸爸最愛的花瓶,那么這個時候我們不要急著指責,因為孩子也不是故意的,突然的指責反而會讓他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
我們可以先制止孩子的行為,并且詢問他為什么會做這件事,最后再告訴他這是一種錯誤的行為。
3. 如果忍不住對孩子發了火,請學會道歉。
我認為每個家長都應該有一個必備的技能,那就是道歉。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的是,他做錯了什么,今后該怎么避免再次犯錯,而不是讓他害怕。
所以,如果家長忍不住吼了孩子,那么你要在事后告訴孩子:“媽媽/爸爸雖然吼了你,但我們是很愛你的,以后我一定努力控制情緒,好嗎?”
這樣一來,就能減輕怒吼對孩子的傷害。
教育孩子是一項艱巨且有趣的任務,所以作為家長,我們也要適當地內省,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夠好,然后不停地完善自己。
最重要的是,不要等到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后,再追悔莫及。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