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步入了青春期,和父母的這段吵架(父母怎么和青春叛逆期的女孩子相處)
青春期,是女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個特殊時期。這個階段的女孩兒似乎喜歡錙銖必較,但凡家長有一丁點沒有讓自己滿意,女孩兒都會非常不滿意,甚至常常表現出對家長的厭惡和憎恨。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曾經有一個媽媽說:“13歲的女兒最近變了。”她經常和媽媽頂嘴,媽媽說的話不再認真的聽,只要做說幾句,就索性躲進自己的房間,把門反鎖,抽屜和柜子也會鎖起來,有時候飯也不吃,也不跟父母交流,完全不知道她到底在想什么,也不知道每天都在干嘛。
其實,叛逆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是幼童年時期,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方式積累到一定時間,隨著孩子青春期的到來而觸發的。青春期,來得有些猛烈,往往讓家長們措手不及。和青春期的女兒相處,家長要學會一些溝通技巧:
想要女兒不叛逆,需要媽媽和女兒有一些“小秘密”
每個媽媽也都是從青春期的小女孩走過來的,所以媽媽可以站在女兒的角度上跟女兒交流,像朋友和閨蜜一樣相處,擁有幾個兩人之間的“小秘密”。
這個“小秘密”可以是:
“我們班有個男孩長得特別帥,想我爸爸一樣帥?!?/p>
“我有一首非常喜歡的詩,我從里面讀出了很多道理?!?/p>
媽媽也可以跟女兒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我最近做了一個方案,得到了客戶的好評,心里太開心了。”
“我最近讀了一本書,里面有一句話說的好有道理??!”
對孩子分享的每一個秘密有興趣,尊重她的小秘密,幫孩子保密,尤其不能把孩子講述的小秘密像講笑話一樣說出去(因為孩子的秘密往往很幼稚,甚至會讓成人覺得好笑),讓孩子從小覺得母親是可以信賴的朋友。
認可女兒的優點,并且時常鼓勵和賞識女兒
進入青春期之后,女兒的個人意識開始萌芽,她不再是幼年和童年時那個沒心沒肺的小可愛。她開始有自己的小秘密,她也開始慢慢發現自己的短處,在看到別人的各種優點之后,心生自卑也就成了常事兒。
如今,非常流行一句話“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這其實并非空話,相反這正是無數父母靠著實踐而獲得的真理。爸媽在賞識女兒的過程中,不僅強化了女兒某個行為的正確性,同時也激發了孩子的興趣和動機,讓女兒時刻懷揣著一種“我要做得更好”的心態,來嚴格約束自己。
支持女兒的興趣愛好,并且給與支持
我發現大多數的叛逆少女都是因為父母很多時候不認同自己的觀點,并且對自己的一些興趣愛好進行阻攔和妨礙。如果女兒真的有自己很喜歡做的事情,只要不是壞事,就去支持吧,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就像《小歡喜》里面的英子,明明有一個非常正能量的愛好“天文學”,但是媽媽宋茜卻一直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英子,導致原本的尖子生變得厭學、失眠甚至是抑郁。
給女兒屬于自己的成長空間,就像黃磊的女兒一樣
很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黃磊的女兒多多,這一兩年時間里,黃多多頻頻上熱搜:染頭發、打耳洞、戴耳飾、做指甲、涂口紅,在很多人的眼里,這些似乎都不是這個年紀該做的事情,但是如果拋棄那些老舊的思想,這些難道不就是一個女孩子對于美的基本追求嗎?
除了這些,黃磊還會讓女兒演話劇,彈鋼琴,畫畫,也會跟女兒一起做烘焙,黃磊甚至允許女兒早戀,“我女兒要15歲戀愛我覺得正常,青春期情竇初開,這是人本身最天然的東西,我覺得是美好的。”
黃磊的女兒一定也會有叛逆期,但是黃磊的優勢在于,他跟女兒永遠都會有話題,有交流,因為他給了女兒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隨著女兒的慢慢長大,不應該是越來越疏遠,而是探討的話題越來廣,可以是情感、婚姻、讀書、電影、游泳、健身、音樂、動漫,做一個少嘮叨、多傾聽的爸媽。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青春期讓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是擁有關系密切的“朋友”,作為家長,不要認為孩子“應該”給我們交代一切,讓我們能夠及時排雷去險。而是要努力轉換角色,成為孩子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