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五要五不要(親子溝通六不要)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親子溝通的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從“內心蹲下來”跟孩子說話
“蹲下來”只是一個肢體動作,但它卻需要父母把自己的姿態從心里放下來。這才是最難做到的。這一代孩子跟我們小時候確實不一樣了,他們好像天生就對尊重、平等有著更強烈的要求。如果我們擺起大家長的架子,那么,親子沖突勢必難免。
另外,“蹲下來”本身可以幫助我們放下自己。我們不再是自上而下地俯視孩子,在平視的狀態下,我們也能體會到平等,你的語氣可能就會緩和下來,心態也不再那么居高臨下,與孩子的交流會更加順暢。
第二個原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公司被領導批評、被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這些不愉快的心理感受,我們都曾體驗過。但回到家,我們是不是經常會不由自主地“像領導對待下屬”一樣地對待孩子呢?
孩子的自尊心也很強,方法不當就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第三個原則:換位思考
有一位非常吝嗇表揚的媽媽,在咨詢師問她“您的女兒優秀嗎?”時,媽媽自信地抬頭看著咨詢師說:“女兒不錯,但是還不夠好。”
在接下來的談話里,這位媽媽的挑剔十分明顯。遇到問題時,她總要別人認可她的想法,但想要得到她的認可真的是難上加難。
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說話方式是很難改變的,特別是成年人。在親子關系,讓人擔憂的是,父母不能自察、自省。那么,那些因為思維方式和說話方式不當而給孩子帶來的傷害,父母會渾然不知,這也就是當家長碰到家庭教育無能為力時,不得不求助于專業人士進行咨詢的原因。
如果你以后在對孩子教育感到束手無措時,可先從這三個原則上試試看。
親子溝通的五個要點
一要:和孩子密切相處,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喜好
溝通最主要的一個方式就是聊天,家長們要騰出時間和孩子相處,密切觀察孩子對哪些事物感興趣,了解他最近是否遇到苦惱的問題,然后就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尋找話題進行交流,這樣會激發孩子和父母交談的興趣,促進親子關系。
二要:學會傾聽孩子,學會向孩子傾訴
現在很多文章都在引導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但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家長要學會向孩子傾訴。溝通是互動的,是雙方面的。如果家長只一味傾聽孩子的想法,那你的孩子就可能會變成一個只喜歡吐苦水,尋求別人幫助卻不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幫助別人的人了。
三要:體會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的玩具壞時,或當孩子和小伙伴鬧別扭時,孩子會難過上好半天,如果家長認為:小孩嘛,很快就會忘記的。或者就只會一味和孩子說“沒關系的,要堅強點”,類似這樣硬邦邦的安慰,孩子會覺得你根本體會不到他的難過,久而久之,他遇到困難時就不會和你說,而是一個人憋在心里了。
家長這樣做:
對孩子說:“我也很難過,我們一起來想想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解決這件事情,好嗎?”
相信你的孩子會很愿意和你溝通的。
四要:了解孩子的潛能,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合理
每個孩子都擁有獨特的資質和潛能,如果想讓你的孩子有良好的發展,那么現在開始先停止按你的喜好來為孩子選擇學習的內容,停止逼迫孩子進行一些活動。
了解來自于觀察,例如:孩子對音樂聲特別敏感,聽到音樂聲就特別興奮,平時能模仿不同的聲音,對音階的掌握很準確,喜歡各種樂器,那么表明你的孩子在音樂方面有很大潛能,可以和孩子進行商量讓他參加音樂類的學習。
五要: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
0~6歲的孩子都是好奇寶寶,他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可能是他們細想火花的一次閃現,如果家長隨意對待,敷衍了事或者信口雌黃,那么你可能扼殺了孩子一次具有創造性的想法或把孩子引到了一個錯誤的方向上。
家長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有耐心,認真回答。在方式上不可運用生搬硬套理論解說或成人化口語,盡量采用擬人化或童話式的方法給孩子講解,符合孩子“泛靈”的特點。
家長的六種傷人語
這六種傷人語,很多家長都知道只是難做到,那么,就當作一次自我審視吧,你誤中了幾條呢?
溫馨提示:一定要讀到結尾哦,結尾有彩蛋吶!
一傷:訓斥和居高臨下
在和孩子進行交流時,很多家長喜歡用訓斥和居高臨下的態度去對待他,孩子在家里沒有玩伴,這會讓孩子心里對父母產生一種距離感和恐懼感,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怎么會敢和爸爸媽媽進行溝通,或對爸爸媽媽提出問題呢?
二傷:嚇唬、威脅
“有了弟弟妹妹,媽媽就不要你了!”、“大灰狼就喜歡吃不愛蔬菜的孩子”。很多家長喜歡用“大馬猴”“狼外婆”等嚇唬孩子,尤其是不聽話的孩子。
寶寶的認知能力有限,不能真正理解這些事物是否真實存在,經常拿這些莫須有的事物嚇唬寶寶,會使寶寶越來越膽小怕事。
還有一些威脅式的語言,比如“不要你了”,這句話最讓寶寶恐懼,他會相信爸爸或媽媽真的要拋棄他。
三傷:說教、評價和比較
“小男子漢畏畏縮縮的,一點小事都做不好,你還能做點啥?”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孩子達不到家長的要求時,家長如果不停地說教,甚至發脾氣,會導致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怎樣才能達到父母的標準。
所以,如果孩子做錯了,100句批評的語言,不如一次正確的示范。
四傷:強迫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
“來來來,給大家唱首歌,你不是天天哼哼么!”、“我兒子英語說得可棒了,來,告訴奶奶蘋果怎么念?”
家長都希望自家孩子得到他人的認同和表揚,所以喜歡強迫孩子在他人面前表現特長,尤其是在家庭聚會的時候。這種做法在某種程度上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因為不是每個孩子都善于表現,這就需要家長們了解孩子的個性和特點。
脾氣暴躁、強勢的家長會讓孩子產生恐懼,簡單而粗暴地對待孩子的一切,不給孩子說話和做選擇的機會,孩子每天惶惶不安,唯恐哪句話或哪個動作導致家長不滿意。
五傷:對孩子使用命令的口氣
家長在和孩子說話時盡量避免用“我警告你……”,“你馬上給我……”,“你怎么那么笨……”,“我不允許……”等具有威脅、命令、責備、拒絕等用語。
也許你一時控制不住自己說出的話,當你很生氣時,一定要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后再去和孩子進行交談,因為人生氣的時候是會失去理智的,不要讓不理智的情緒控制住你的語言。
家長要了解孩子不同階段的特點,不要強化孩子的恐懼,更要客觀理智看待孩子的成長過程,鼓勵孩子挑戰不同的事物,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在點滴生活中塑造高雙商寶寶。
親子溝通值得引起注意的盲點
所謂盲點,就是平時不大會注意的地方——夫妻之間的溝通狀況會影響親子溝通!
一般而言,孩子與父母的溝通“模式”來自于家庭溝通模式潛移默化的影響。無聲溝通的行動遠比有聲溝通的語言更有效。
親子關系是人際關系中的一種,它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無論是夫妻關系還是親子關系,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你如何與人交流,將決定你如何與你的配偶、你的孩子交流。這是作為“人”的本能反應,是你想刻意避免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