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是棟樓,25歲才能蓋好。”首都兒科研究所保健科主任王琳指出,大腦負責管理身體運轉、生命的本能回響反映以及強烈的情感沖動,這是孩子一出生就已經發育成熟的部分,但負責決議計劃、思考、調節情緒、道德判斷的上層大腦要到25歲才完全發育成熟。
“道理只能講給上層大腦聽,兒童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不要講那么多道理,更不要打罵孩子,會影響大腦發育,對于疾病兒童更是如此。他們的病恥感、疾病負擔、精神壓力引起的發育行為等,都應該防止并糾正。”在“2019嬰幼兒營養與養育研討會暨皇家菲仕蘭營養學苑啟動儀式”上,王琳介紹了發育專家丹尼爾·席格提出的“全腦情緒教養法”。
我們常常會用大人或者醫生的角度說孩子應該怎么樣,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特的感受,感受沒有對與錯,都應該被接納。比如,孩子疼痛、難受、哭鬧,對于疾病兒童,這都是正常的,王琳建議,要尊重和接納孩子的負性感受,并引導描述感受,讓部分負性感受釋放出來,與此同時,他的治療合作性也可能會提升。
不僅要接受,還要用鼓勵代替懲罰,正向激勵很重要。王琳舉例,護士來扎針,孩子把輸液盤打掉了,把他打罵一頓?不,應該等下一次再來的時候,跟孩子說,其實你可以換個方式告訴護士你不喜歡打針,比如寫個便條、畫幅畫,這樣孩子可能更容易接受。另外,不管是家長還是醫生,都應該多一些描述性的贊賞,比如“媽媽覺得你今天進步很大”等等,多一些正向激勵。
手術兒童的心理壓力很大,如何幫他們撕掉疾病的標簽呢?王琳建議試試幻想實踐,有時候有些東西不是真正的擁有才能感受到快樂,比如男孩子愛車,只要討論或者看到了就會很開心。平時可以多帶孩子去海邊撿貝殼、挖沙子,讓他們在分享圖像、畫面時有愉悅感,也有期待。
撕掉疾病標簽,還有一招,那就是培養游戲力,它能讓人獲得遠期的快樂。王琳以法國電影《美麗人生》為例說明,電影中一家三口被納粹抓到了集中營,父親被關在一個地方,母親和孩子被關在另外一個地方,突然的分離,讓孩子感到焦慮和恐懼,父親就跟兒子說他倆做一個只有中午放風的時候才可以見面的游戲。這樣,孩子就認為是在做游戲,雖然后來父親被殺害,但是并沒有給孩子童年留下特別深的陰影。
總之,多一些接受和激勵,少一點懲罰和壓力,盡可能讓疾病兒童也能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