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的堂弟濤子前些時間又把嬸嬸氣哭了!清晨濤子要趕著去上學,他嚷嚷著“趕緊把我的早餐端上來”。嬸嬸當時正在廚房里打掃衛生、有點忙不過來,于是對濤子說“你自己拿一下吧,我在打掃衛生,手上都是臟的”。本以為濤子會自己去廚房拿早餐,不曾想臭小子直接發脾氣說“你都知道臟了,我的早餐還能吃嗎?”嬸嬸有些生氣地說“你嫌臟啊,那你就餓著吧,別吃了。”濤子聽到后直接發怒說“你以為老子喜歡吃你做的飯呀!”
一句“老子”直接把嬸嬸惹急了,抄起廚房的搟面杖就要給孩子一棒子,另一邊濤子呢,也并沒有躲,而是直接用力把嬸嬸手中的搟面杖給奪走并扔了,還惡狠狠地說“怎么著,你還想打我是不是,再動不動要打我,別怪不客氣了”,隨后便摔門離開了家。
看著兒子惡狠狠的眼神,甚至還比自己高出一截的身高,嬸嬸一時間心痛?無奈,捂住胸口難受地流起了傷心的眼淚,當我推開門看到嬸嬸哭紅的雙眼時,嘴里還生氣地指責“濤子也太不懂事了,怎么能對媽媽如此說話呢”,沒想到嬸嬸并沒有跟著一起責備濤子,而是帶著悔恨的語氣說“都怪我,是我脾氣太差,以前經常打孩子、罵孩子,現在大了,自然該恨我了…”。
那一刻,說實話我的心中是百感交集的,畢竟小時候的自己也經常受到母親打罵,直到成年后的現在和母親之間關系也不太好,這不,我寧愿到嬸嬸家躲躲清閑、也不愿意待在家里聽老母親的嘮嘮叨叨念經,如此看來,天下父母心都是焦慮而斥責心較重的,只有對自己的孩子期盼心太重才會愛之深、責之切。
但所謂的愛之深、責之切,可不是對孩子隨便打罵發脾氣,面對亂發脾氣的小孩,家長要當心陷入“權力之爭”:
嬸嬸和濤子之間糟糕的親子關系并不是一夜之間形成,很小的時候濤子眼中就只有嬸嬸,1歲之前嬸嬸所到之處就是濤濤的視線追蹤,看到嬸嬸會開心拍手、看不到嬸嬸會哇哇大哭,隨著年齡逐漸增長濤子的眼中慢慢出現很多樂趣,他喜歡幫媽媽做家務但總是幫倒忙,他喜歡玩玩具卻總是想要拆卸看看結構,他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又不喜歡把心愛的玩具分享!
隨著濤子所參與的事情越來越多、矛盾和情緒也越來越重,面對濤子的幫倒忙、拆卸玩具、和小朋友搶玩具,嬸嬸也傷感“濤子逐漸不受自己控制”,生怕會越來越叛逆、管不住了,日常對濤子要求也會越來越嚴格,如果是做家務幫倒忙了,就讓濤子每一三五、二四六,輪流變換著做家務去訓練動手能力,如果是喜歡拆卸玩具、霸道不分享,就罰半年內不準買新玩具…
隨著嬸嬸的管教方案越來越嚴格,濤子的行為也就越來越叛逆了,剛開始面對嬸嬸的嚴厲管教,可能心里不滿、但行動還是不敢怠慢,隨著進入青春期有了強烈的自主意識和自尊感后,濤子和嬸嬸之間爭吵都是常有的事情,有時候隔著樓層都能夠清晰聽到“你罵我一句,我頂嘴兩句”的雞飛狗跳場面,不知不覺中嬸嬸和濤子之間的親子關系,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竟陷入了“權力之爭”。
所謂的“權力之爭”呢,其實就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心理相處“陷阱”,家長希望用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規劃牢牢掌握孩子的成長,而孩子也希望通過自己反抗去制服家長的控制,就這樣一個想要掌握、另一個想要控制,家長和孩子間的親子關系也無休止地惡性循環,這種場景不就是家長和孩子之間在進行“權力之爭”嗎?
很明顯,一旦和“權力”扯上關系的相處過程都比較負面粗暴,各自都會為了爭取到更多的權益而企圖讓對方服從,從家庭教育層面來說,不管最終是父母贏了、還是孩子勝出,其實這都是一場沒有勝負的懲罰,因為不管誰輸誰贏雙方都是疲憊不堪、甚至還夾雜著怨恨,如果連至親見面都藏怒宿怨,未來的生活或成長之路必定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只有懂得掌握“上上策”應對技巧才能巧妙應對。
如何掌握“上上策”教育方法,給大家提3個建議:
1、重審和孩子之間的關系
所謂的“上上策”教育,其實就是讓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權力之爭”發展為合作關系,畢竟良好的親子關系也需要特別角色來維持,而這個特別的角色絕對不能是敵對關系,只有和孩子之間成為合作伙伴才能夠更好地了解彼此,這也是親子關系的權力之爭里最好處理方式。
如何將權力之爭發展為合作關系?建議家長首先要重審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是家長還是孩子?是監護人還是被監護人?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其實都不建議親子關系發展成這些角色,所謂合作伙伴自然是需要有話題可聊的歡樂氣氛,閨蜜和閨蜜、哥們和哥們間的朋友關系,這才是親子關系中最需要的歡快角色扮演。
2、發展合作伙伴該有的精神
良好的親子關系只不過是“上上策”的環境需求,最終的精華還是在于過程和結尾,尤其是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做朋友簡單、維持友情并不簡單,想要一直保持歡樂氣氛的合作關系,那么家長平時和孩子之間就要發展出合作伙伴該有的精神,尤其是和孩子之間相處的語言溝通、包括態度情緒都要表達出充分的尊重。
舉個例子,青春期的孩子放學后拒絕吃晚飯、倔強地要和同學打球,如果父母是以家長的身份對孩子嘮叨干涉,那么結果自然是“你越不讓的事情我偏要去做”,但發展合作伙伴該有精神的家長,都是通過尊重、邀約式口吻和孩子對話。
比如,“真的嗎,我也好喜歡打球,我可以加入你們嗎?”,誰說家長不能和孩子一起玩、一起打球了?當你能夠成為操場上那一抹獨特的風格時,便可以昂首挺胸地挽起孩子盡情發揮你們的合作光彩啦!
3、再好關系也需距離產生美
很多家長常認為“我和孩子好,平時怎么都不會生氣”,其實再好的關系,不論是夫妻、家人、朋友還是親子之間,再好的關系也需要“距離產生美”,所謂的理解是用心去感受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用貼近對方的想法和行為去產生共鳴,當我們可以透過孩子的行為,去了解背后的情緒和所存在的問題時,我們就可以很好地洞悉情緒,并以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他們會有自己的秘密,家長此刻過度地了解,“你今天和朋友都玩了什么”、“為什么回家比昨天晚十分鐘”,如果孩子不想回答,那么家長的連續追問只會引起反感,想要多了解孩子一定要多談一些“孩子想談”的話題。
比如“媽媽像你這個年紀有個暗戀的男生,他是…”,在自我分享的情感互換下孩子才容易說出你想知道的“秘密”。
權力之爭是家庭教育中很容易遇到的“陷阱”,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重審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系,盡可能地多發展合作伙伴該有的精神,多給青春期的孩子一些空間、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相信這種合作伙伴式親子關系將會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