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收到一位母親的求助,這位母親說自己女兒上七年級以后與她的交流就越來越少了,不上課的時間不是在網上和同學朋友聊天,就是刷抖音,還逛貼吧什么的。
看女兒玩得那么開心就想了解一下他們聊些什么,結果竟然看不懂他們的聊天。也不明白“氣抖冷”是什么意思,見媽媽這樣女兒則一臉嫌棄的樣子。
這位母親上網查了以后才知道現在的新詞實在太多了,什么馳名雙標、集美、祖安人,看得頭都暈了。本著學習的心態,這位母親跟女兒說這些網絡用語以前從未聽過,女兒居然說媽媽老土連這些都不知道。

這位母親感嘆是孩子太前衛還是自己太土了?其實不只這位母親,現在很多家長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孩子的世界我們不懂,也不能融入進去,所以跟孩子的交流越來越少。
孩子放學回家問:“想吃什么?”孩子會不耐煩地回答:“就知道問這個,都可以。”每次問孩子成績怎么樣,孩子還是不耐煩地回答,除了這個能不能問點別的?給孩子買新衣服也會被嫌棄。
很多父母發現孩子進入青春期后不再像以前那樣對家長言聽計從了,孩子不再覺得家長說的都是對的,他們會反駁父母,說:“俗!” “土的掉渣"。

孩子有這些行為代表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思想,心理學家研究發現,10歲之前的孩子對父母非常崇拜;20歲之前則會輕視父母,他們覺得自己的觀點才是超前的,才是正確的。
所以10~20歲是父母與孩子的沖突時期,這個時期讓父母非常操心和傷腦筋,毫無疑問也增加了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的難度。
那父母要怎么辦才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呢?

1. 家庭教育應該與時俱進
很多父母認為給孩子好的生活就是給孩子富裕的物質,其實玩具和零食對孩子來說不是最重要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愛、理解、認同,必要時給他一個擁抱等。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愛好和思想。
父母不能再用以前那種方式來教育和干涉孩子了,要多關注社會的發展,用與時俱進的方式教育孩子,同時也要多了解孩子的想法,經常與孩子溝通,孩子如果告訴父母的想法后也要與老師互動,在老師的配合下一起合理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2. 和孩子一起探討時尚與流行性問題
與時俱進,了解孩子想什么才會和孩子有共同的語言,才能和孩子做朋友,雖然很多家長都認為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孩子,殊不知父母認為的了解只是父母想了解的部分,對于孩子的成績,喜歡吃什么父母肯定是了解的。
但對于孩子崇拜的偶像是誰?他的偶像是干什么的父母可能就不知道了。所以父母要建立和孩子共同的愛好,這樣孩子才有興趣和欲望與父母交流。

3. 讓孩子安排與父母相處的時間
很多父母感嘆放假孩子人是在家里,但每天除了學習就是跟同學在網上聊天,除了三餐之外與父母溝通的時間幾乎為零。
這種情況父母不妨請孩子自己安排時間與父母相處,可以跟孩子說:“這個周末你可以決定去哪里?但要帶上我們一起….”如果孩子答應了就代表他允許你進入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