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書房看《明朝的那些事兒》,我正沉迷在故事當中。
女兒敲門走了進來很神秘的看著我,悄悄的在我耳邊說,媽媽我要告訴你一件事情。
但是你不能告訴爺爺,這是我們之間的秘密。
我放下了手中的書,把耳朵貼了過去耐心聽她說,聽完之后我說,好的,我會幫你保守秘密的。
女兒要離開房間后,我開始沉思,這個小孩子還挺有心思的呢,那她是不是也有一些事情不敢跟我說呢?
從事家庭教育的這些年里,我發現一個問題,但凡是那些和父母溝通有障礙的孩子,學習的動力都不足。
我平時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我一直認為我跟孩子是無話不談的,但是女兒這個動作告訴我,她也有可能存在有一些事情是不敢跟我講的。
我相信很多家長都跟我一樣一廂情愿,都覺得自己的孩子很喜歡自己,和孩子是無話不談的。
而實際上孩子比我們想象的要聰明得多,他在家里誰都不敢得罪,尤其是父母,因為他的生活來源于父母,他要依靠父母。
看到這里可能有一些家長讓我直接去問孩子是不是這樣子的?
顯然這樣去問孩子是不是這樣?是得不到答案的。
也包括你們想知道孩子是不是有些話瞞著你?這樣問也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要通過自身去尋找這個答案,在你的家里是否有一些不成文的規則,有某一些事情是不能提起的呢?
如果在你家里存在著這些情況,那么孩子跟父母溝通有些話他只會挑著說。
孩子會擔心不小心說錯了會踩雷,讓父母生氣了,接下來不知道會發生什么事情,所以讓孩子總是提心吊膽。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都特別敏感,你的臉上有輕微的變化,孩子都能感受得到。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表情不高興,他會立刻停止這一類話題,久而久之跟父母之間就建立起了邊界。
所以你知道的,都是孩子想讓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都是孩子不愿意跟你說的。
那朋友之間是否也存在著同樣的情況呢?
那是一定的,親子關系沒處理好的父母,一般的社會關系也不會特別的順心。
別人對你有芥蒂,是因為你的接納程度很差,你對別人的事情總喜歡評頭論足。
我們換位思考也是一樣的,我們更加愿意向一個接納能力強,脾氣好的人傾訴。
做一個受歡迎的人,不是去討好別人,而是能夠接納別人的不足,也能看到對方的優秀,而且自己不卑不亢。
讓孩子覺得你是一個安全的人,跟你說什么事情你都是一個開放和接納的心態,那么孩子有什么話他才敢跟你講。
而且他跟你講的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越來越不掩飾。
看到這里,我想你心中已經有答案了吧?
判斷一個孩子是否和你無話不談,就看你平時在家是否情緒穩定。
如果孩子回到家跟你說,作業沒有完成,你的臉色馬上就變了,開始批評他。
請你想一想,他下一次還會跟你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