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一:多一些關注
小王同學來自一年級,是一個瘦瘦小小,上課愛問問題的個性小男生。他是那種讓老師不出兩節課就能認識的孩子,因為他從身材到性格都很特別。
這里的“特別”可能就是老師們心里的“叛逆”吧。小王同學上課總是把眼睛睜得大大的,望著老師,一面聽課一面發表意見。
在最初的時候,他上課發表的意見大部分都與課堂無關。這讓我很頭疼,不能打擊孩子思考的積極性和提問的勇氣,同時也要維護整個課堂的紀律。
所以我總是不由自主地關注著他,小心翼翼地維持著鼓勵孩子們發問和課堂順利進行的平衡。
方法二:多一些理解
這個平衡在一次偶然事件中被打破了。
那是一節復習課,小王同學和往常一樣活躍。突然有同學對小組評價提出了異議,這引起了大家的討論,整個教室一下子熱鬧了起來。就在我和同學們商量和討論的時候,小王同學沒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開始大吵大鬧。吵鬧的目的無非是想讓自己的小組多得分。
吵鬧的過程不在這里贅述,老師們應該都能想到。我覺得對這類特殊的兒童要多一些理解,于是我不緊不慢地開始收拾這個局面。最后,我們還是解決了這個事情。本來這只是一個課堂的中的小插曲。但是小王同學這次的表現在媽媽眼里變成了一次極其嚴重的“事故”,是對老師、對課堂、對同學極不尊重的行為。小王同學被媽媽狠狠“修理”了。
方法三:多一些溝通
第二天,小王同學來到我的辦公室,可憐巴巴地跟我道歉,向我保證以后一定不會擾亂課堂秩序。直覺告訴我,光是安慰、鼓勵和教育孩子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于是我跟班主任了解了孩子家長的情況,發現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要求也非常嚴格。這無可厚非,但是孩子媽媽常常把孩子的表現看得過于嚴重,甚至當孩子稍有犯錯時,媽媽就會說出“我怎么會教出這樣的孩子?”,“這簡直就是我教育的失敗!”等過激的話。
媽媽的過于緊張和嚴格導致孩子特別小心謹慎,同時又特別喜歡做一些挑戰規則的事情。了解了這樣的情況后,我與家長有過幾次談話,對這個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做出了適當的調整。
通過半學期的調整,我堅持多一些關注,多一些理解和多一些溝通,我明顯看到了孩子的一些變化,他變得越來越自信了。雖然小王同學依然表現得有些“叛逆”,但是現在他的規則意識明顯增強,愿意在老師的建議下遵守規則、合理表達意見。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