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總是丟三落四的,把你這個毛病改一改!”
“這么簡單的題目又做錯,你真是粗心!”
“動作快點,別磨磨蹭蹭的!”
“今天上課又跟同學說話了!你怎么老是不專心聽課呢?”
……
這樣的話相信我們經常說吧,還會每天都掛在嘴邊。
批評是父母教育孩子常用的方式,但不少父母把批評孩子作為唯一的教育方式,覺得多批評幾次,孩子就能記住了,就不會總犯同樣的錯誤了,事實真的如此嗎?
心理專家張宏濤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問題調查:
“父母曾經對我們的批評指責,你真的因此受益了嗎?”
調查結果是,包括他身邊最親近的人,沒有一個人能回憶起讓自己受益的一次批評。
一次都沒有!
誰都免不了會犯錯誤,孩子更是如此,正因為是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孩子才能成長起來。重要的不是孩子是否犯錯誤,而是父母采取何種態度。
父母過度的批評會讓孩子對自己不自信,不敢做事,因為一旦做錯了事,就會受到批評。批評也是一門藝術,也需要技巧。
心平氣和地低聲批評孩子
心理學家對表達哪些事情該用怎樣的聲調進行了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因為低聲調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觸、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松弛,有利于溝通。
孩子犯錯,做父母的很多時候第一時間就是生氣,總是控制不住情緒,出現口不擇言的情況,但這種批評不僅達不到目的,還會貶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大聲地訓斥批評孩子,結果就是你所說的話孩子根本沒聽進去。如果換作低聲來批評孩子,這樣就會引起孩子的注意,讓他認真聽你說的話,并且低沉的聲音也會讓孩子意識到他所犯的錯誤。
閨蜜昨天還說起來,現在的孩子怎么這么難管,“我們平常也沒慣著孩子,他一有什么錯誤,我們都會批評他,告訴他一定要改正,可是孩子就跟沒聽見一樣,怎么說都聽不進去”。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拒絕接受的不是我們的批評,而是我們對他的態度。
如果父母是心平氣和地低聲批評孩子,這樣的方式既能達到批評的目的,又能和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
孩子犯錯時,別急著批評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父母首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不要立即批評。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就對孩子批評一通,很可能會使其自尊心受到傷害。
所以,孩子犯錯后,我們不是急著去批評,而是要先理解孩子的感受,多聽聽他們的想法,有些時候可能真的是我們錯怪了孩子。
女兒3歲那會,有一次,我感冒很嚴重,身體不舒服加上還要照顧女兒,吃過午飯,收拾完我就躺在床上休息,沒一會聽到客廳有東西摔在地上的聲音,連忙出來一看,原來是女兒踩著凳子要拿糖果瓶子,沒拿穩瓶子掉在了地上。
“你怎么這么不小心啊?如果玻璃碎片扎到你怎么辦?”我一聲大吼,女兒一聽委屈說:“媽媽,我想給你拿顆糖,你吃藥太苦了。”
聽了女兒的話,我頓時好后悔剛才沖女兒大喊,連忙過去抱了抱她。然后向女兒道了歉,并且告訴她,“你想給媽媽拿糖,媽媽很高興。你現在還小,自己拿高處的東西危險,因為不小心打碎玻璃瓶,踩到碎片會扎傷你的,以后這樣的事情你喊媽媽幫你拿就好。”
通過這件事,我的做法既讓女兒明白了自己出錯的地方在哪里,也知道了下次再遇到這樣的事情應該如何去做,這才是正確的批評態度。但是,如果我能在一開始先問明情況,而不是急著發火,那結果會更好。
所以,父母在發現孩子的問題后,一定要有平常的心態,不能太急。心平氣和地弄清楚產生問題的原因比什么都重要,說不定孩子的下一個成長起點就在這里。
在批評中加入表揚的話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是被人賞識的渴望。”
表揚是肯定、強化孩子好的思想、行為,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孩子大多時候都是喜歡聽表揚的話,相反一聽批評就會產生逆反的心理。所以,在批評孩子不足之前,不妨用巧妙地贊揚來代替其不足。
昨天女兒在寫作業,爸爸在一邊承諾,早點寫完的話就陪她玩。女兒一聽趕緊去寫,一會就寫完了,結果拿過來一看,口算作業數字寫得潦草,語文作業出錯也很多。
爸爸一看火大地說:“語文怎么這么多錯的?數字寫的跟螞蟻爬似的,重寫一遍!”女兒一聽也使小性子說不寫了。
我看到后趕緊讓爸爸去了臥室,對女兒說:“作業寫得不認真,你需要再重寫一遍,我相信你第二遍肯定比第一遍要好很多,而且這次你會比第一次寫的更認真。”女兒聽到我這樣說,默默地回到書桌前把作業認真地重寫了一遍。
同樣是批評,但是說法不一樣,結果也是不一樣的。像上面女兒的心態是你批評我差我偏不寫,你表揚我好那我會更好。
寄語:
對孩子犯錯的行為父母要給予寬容,如果是一味地訓斥,只會讓孩子感到恐懼。父母做到在寬容中教育孩子,才能真正讓孩子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