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后,你有沒有覺得自己從一個文靜的女孩子,變成了一個十足的潑婦?脾氣被孩子激發得戰斗力爆表。
面對孩子的哭鬧、不聽話、耍賴皮,脾氣“噌”的一下就被點燃,忍不住吼孩子,甚至想動手打他,事后又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后悔?怪自己為啥控制不住?
兩錯誤的處理方式,能不用就不用
果媽自我感覺,就是有了孩子后,脾氣變大了,嗓門也變大了,有時候真的是被孩子氣得胃疼。
在沒有學習正面管教知識,和接觸家庭教育指導師這個行業之前,也是會忍不住吼孩子,甚至動手打打孩子的屁股,事后再后悔。
后來,才慢慢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也在努力改正自己,希望能用相對正確的教育方式,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所以,也希望給身邊的家長朋友提個醒,當孩子鬧脾氣的時候,我們有些錯誤的處理方式,能不用還是盡量克制一下吧。
1、妥協回避式處理
舉個例子: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沒耐心,一聽孩子哭就煩躁,或是心疼孩子會哭壞,于是就跟孩子說:“別哭了,媽媽就給你買XX(孩子喜歡的東西)”“你乖的話,媽媽就帶你去游樂場”。
一般情況下,孩子聽到家長這么說,很快就能安靜下來,然后追問什么時候可以買,什么時候可以去。
如果最后家長沒能“說到做到”,那么相當于在孩子那里折損了信任;如果家長“說到做到了”,那么孩子就知道了,哭鬧這招對父母太好使了,耍賴的功底也只會越來越強。
2、打罵威脅式處理
這里解釋一下,什么叫威脅式,如“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不聽話,你就別跟著我了”“再哭,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教育學者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提到:
暴力教育能讓孩子變得順從,不會讓孩子變得聰明和懂事;能讓他們變得聽話,不會讓他們變得自覺和上進。
打罵以及恐嚇威脅式的教育,都能很好地讓孩子“乖乖聽話”,但卻容易讓孩子走向極端。
一來孩子因為自身力量弱小,表面屈服,內心卻變得更加叛逆不聽話,就是我們常說的“這孩子怎么越打越皮實,怎么打都不怕”,而且等孩子長大后,你又是否確定還能打得過他?
二來孩子會心生恐懼和無助,變得自卑和焦慮,又要裝出一副懂事的樣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最關鍵的是,這么做很可能會讓你們之間的親子關系變得疏遠,陌生,孩子日后有什么事,甚至都不敢找你求助。
一個“獨門妙招”,讓管教孩子不再火氣大
孩子一到兩三歲、四五歲,就像個行走的“小炸彈”,隨時有可能讓你爆脾氣,家里有兩個娃,吵鬧的時候,更是一言難盡。
當孩子一言不合就失控的時候,我們該怎么快速安撫孩子呢?
這個“獨門妙招”,不妨試一試。
1、如果孩子在人多的場合鬧,可以把孩子抱到一個人少、安靜的角落里
2、家長不要說話,靜靜地等待孩子把情緒宣泄完,保證他的安全就好
3、孩子情緒平穩后,你走過去蹲下身子,輕輕地抱抱他,拍拍他的背,什么也不用說
4、孩子反抗也沒關系,就靜靜地抱著他,耐心地等一等他就安靜下來了
5、過后,小事就別再舊事重提,如果是大問題,就找個機會和孩子好好聊一聊,告訴他有事情只有說出來,爸爸媽媽才能知道
有著豐富育兒經驗的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說:
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么做,就是為了讓孩子明白,我們關心他在乎他,但不會因此沒有底線的妥協他。當孩子發現哭沒有用的時候,就不會再用哭來要挾你了。
孩子老愛發脾氣,大人先要自省
有家長可能會說:“脾氣上來我控制不了自己啊,怎么辦?”
這里有3個小方法,供大家借鑒,看能否派上用場。
1、先記得深吸一口氣,數10秒鐘再說話,一次不行就多深呼吸幾次
2、生氣的時候,做嘴角上揚的動作,哪怕很僵硬,多做幾次,想象自己微笑時的模樣
3、去洗把臉,喝口水,暗示自己這是為“戰斗”做準備,當你這么做時火氣也小蠻多了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很多問題是大人造就的,家長的問題若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調整不了。”
孩子老愛發脾氣,我們大人先要自省,是孩子的合理需求不被滿足?還是孩子遇到什么委屈、害怕的事情?還是自己的暴脾氣讓孩子有樣學樣?
不管什么原因,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父母要允許孩子哭泣,并及時給予他們正面的、積極的情緒,這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發展心理學研究愛德華·特羅尼克博士表示:哭泣是愈合感情創傷的必要過程。
不僅僅是孩子,你實在難受,也可以大哭一場。
做父母,就是不斷修行的過程,只要我們有決心能堅持,就一定能戰勝自己的暴脾氣,我們不求一次性就能改變,但求不停努力完善自己,做孩子的好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