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想和孩子好好溝通,但每次說不了兩句話,就吵起來。”我聽過很多媽媽這樣說,親子之間的溝通真的太難了,你可能看過很多育兒的書籍,學了很多溝通的方法和技巧,但這些理論一旦用于實踐,你會發現武功全廢,我自己也深有體會,雖然我學過幾年教育心理學。
我們理想的溝通狀態是,孩子與父母互相依偎,面帶笑意,互訴衷腸,孩子理解父母,父母體貼孩子,一幅母慈兒孝、其樂融融的和諧畫面。事實上,這種狀態人間難得幾回聞,若我們極力地去找尋理想狀態,不僅會讓我們身心疲憊,也會讓我們自責,“每次和孩子吵完,我都后悔,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其實,我們完全不必要有這么大的心理壓力,越是謹小慎微,越會讓我們戰戰兢兢,讓親子關系更加緊張,我們應該顛覆認知,爭吵并不會破壞親子關系,反而會讓親子關系越吵越好。
從不爭不吵的孩子,才更讓人擔心
父母與孩子生于不同時代,注定了兩代人的觀念會有很大的不同,引發爭論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現在孩子和我們吵,我們是孩子的時候也和父母吵,每一代人都是在同上一代人的爭吵中漸漸長大的,反倒是從來不爭不吵的孩子,才不正常,才更讓人擔心。孩子不和父母爭吵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孩子被家長制服了,不懂得反抗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逐漸脫離父母,建立心理邊界的過程,所謂的心理邊界,就是人與人之間應該保持怎樣的一個關系,2、3歲的孩子就會說:“這是我的”“不行”,這就是他在宣誓主權的表現,他要告訴別人我要怎么樣,要擁有什么,你不能干涉我。
如果父母不給予孩子這個權力,對于孩子提出的要求進行打壓,孩子就會感到不安和焦慮,他認為自己沒有選擇權,無法掌控自己,從而感到沒有歸屬感和價值觀。但這樣的孩子在父母眼中就是聽話的好孩子,或許在父母的嚴厲要求下,他們的學業成績會很優秀,會考上名牌大學,成為人中龍鳳。
可是,孩子早晚有一天要長大,一旦長大,脫離了父母,獨自生活,這些優秀的孩子就可能變成危險分子。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采訪過馬加爵、藥家鑫等多名犯罪的高材生,研究題目的成長經歷,她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他們沒有自由的選擇,也就沒有犯錯的機會。沒有玩耍的時間,也就沒有機會跟人發生沖突,沒有沖突,也就沒有做錯事而被處罰的經歷。”
孩子從小到大,聽到最多的話就是“你要聽話,做個乖孩子”,在家要求孩子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若孩子頂嘴,與父母、老師爭吵,一定會被嚴厲地批評,甚至是體罰,久而久之,孩子反抗的欲望就被壓制了,一旦他脫離了父母、老師的管教,在與人發生矛盾沖突時,便不知道如何去處理,就容易走極端。
第二,孩子不屑一顧,關閉心門不與父母溝通
小易今年讀初三,馬上就要中考了,受疫情影響,學校一直沒有開學,只能在家上網課,小易比較懶散,還經常偷偷地躲到被子里玩游戲,媽媽很生氣,“現在都火燒眉毛了,你怎么還這副樣子,考不上好高中,以后可怎么辦?“
每每小易被媽媽批評,他都陰陽怪氣地回復:“知道了——”,事后依然我行我素,媽媽見來硬的不行,就想和孩子好好談一談,可小易卻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對媽媽說:“你說怎么樣就怎么樣吧。”
生活中像小易這樣的孩子并不少見,他們在遭到父母的批評時,會閉嘴,表面表現得十分順從,事后又會我行我素。其表現就是在告訴父母:我對你不屑一顧,不想和你溝通。
當孩子閉嘴后,用冷暴力的方式回應父母,我們更無法知道孩子想些什么,教育便會無的放矢,這才是最讓人束手無策的親子關系,孩子一旦關閉心門,再想開啟,讓他和你說知心話,會很難。
爭吵會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
有一年冬天,父親要將一批貨發到北京,貨車已經裝好了,卻下起了大雪,進京的計劃泡湯了。晚上八點鐘,父親郁悶地回到家,我和弟弟妹妹正躺在被子里看電視,父親一回到家,就把電視關了,訓斥道:“睡覺”。
當時我正看得起勁,就質問父親,“憑什么關電視?您心情不好,就怪我們嗎?就把火撒到我們頭上,不讓我們看電視嗎?”當時我大概13歲,父親被我噎得啞口無言,可我依然咄咄逼人,跑下床打開電視,準備繼續看。
父親一氣之下把電視插座給拔掉了,還要把電線給剪斷,我上前和父親理論,父親揚手要打我,我倔強地迎了上去,“您要覺得你有理,就打吧。”父親把手揚得高高的,他的手不停地顫抖,但始終沒有打下來,母親見狀,趕緊將我和父親拉開了。
這件事之后,我和父親一天都沒有說一句話,我有生氣,有委屈,也有反思,我從父親偷偷地看我的眼神中,我知道他有愧疚,只是礙于面子,不肯低頭罷了。后來,我便找了個機會,主動和他說話,這件事便就此翻篇了。
爭吵能讓我們聽到彼此的聲音,感受到對方的情緒,清楚對方的態度,或許當時激烈的爭吵會讓我們喪失部分思考力,但事后會促使我們反思,復盤整件事,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是一次了解對方,促進自我成長的就會。
爭吵需要把握三個原則
爭吵也是一種溝通交流的方式,與其把精力放在我們做不到的事情上(控制情緒),不如痛快地爭吵,表達自己的觀點,表明自己的態度,這總比閉嘴好得多,閉嘴是徹底地拒絕溝通了。當然,爭吵也要有原則。
原則一:就事論事
爭吵要就事論事,不針對某個人,比如,孩子做作業太粗心,三道計算題錯了兩個,我們只要批評他這次作業太粗心了即可,如果我們說:“你這孩子怎么總是忌吃不記打啊?”這就是人身攻擊了。
我們批評孩子粗心,孩子會反駁我們,會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我們說孩子忌吃不記打,孩子就會惱火,和我們爭吵的就不再是作業粗心問題,而是他受到了侮辱的問題。最后我們與孩子吵來吵去都吵跑題了,問題自然解決不了。
原則二:不翻舊賬
吵架翻舊賬是常犯的錯誤,孩子弄灑了一杯牛奶,媽媽怒斥孩子做事不著調,讀書不認真,和人見面不知打招呼,穿衣服花里胡哨的。這看似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這樣的橋段卻在生活中屢屢出現,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做什么都不行。
爭吵是解決當下的問題,一次爭吵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翻舊賬的結果會讓我們忘記了因為什么而爭吵,只是單純地發泄情緒,情緒發泄完了,事情卻沒有解決,周而復始,才是最傷害感情的。
原則三:不用家長的權威壓制孩子
和孩子發生爭吵后,有的家長若吵不過孩子,或者覺得理虧,就會使出殺手锏——我是你爸/媽,言外之意,老子說什么都是對的,你是我孩子,必須聽我的。
用家長的權威壓制孩子,要么激起孩子更強烈的反抗,做出不理智的行為,要么讓孩子對你不屑一顧,不愿意和你交流,這都是我們不想要的結果。
我們和孩子爭吵是讓他一吐為快,不管這些話好聽不好聽,都是在表明一種態度,一種觀點,這是我們了解孩子的一個窗口,一定要保持它敞開的狀態。
爭吵并不是為了爭辯出誰贏誰輸,一定要說服誰,而是為了傾聽對方的聲音,爭吵之后要進行反思,求同存異,這就是成長,這才是我們爭吵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