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的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家長會發現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常常會出現一些問題:他不再那么乖乖聽話,也不再那么愿意聽我們說話,很多時候,我們耐著性子和孩子好好地說話時,孩子卻耷拉著一張臉,不愿意正面交流,讓我們也非常的苦惱,不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其實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意識到,是我們的親子溝通現了問題。
如果我們親子溝通出現了問題,首先家長不要認為這就一定是孩子的問題,恰恰相反,很可能是我們家長沒有做好,也許當孩子想要跟你說話的時候,您因為正在忙或者心情不好,沒有聽孩子把話說完。也許孩子在想跟你分享一件開心的事情的時候,您因為時間緊迫,直接打斷了他,讓他等一下再說。也許當他有一個創意想法想跟您交流的時候,您因為正在做家務不耐煩,告訴他你很忙而打斷了他的分享……,這樣的次數多了,孩子也就不再想跟您說話、交流和分享,慢慢地變得沉默寡言,慢慢地變得自卑膽小,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傷害,他的抵觸情緒就直接成了親子溝通的障礙。
洛克說過:“讓孩子大聲說出自己想法的過程中,他們的個性就得以張揚,心靈得到了放飛,思想得到了解放,自主意識得到了加強。只要給孩子大聲說話的機會,就會還他們以自尊與自信”。所以我們做父母的,千萬不要壓抑孩子的想法,而是應該鼓勵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這里有三個小辦法,可以鼓勵到孩子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1,平等交流。其實在很多家庭里,父母總是高高在上的,擁有絕對的指揮權和話語權,而孩子就顯得非常的弱小和沒有地位,孩子對父母除了聽從和順從之外,沒有別的選擇,根本沒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慢慢的,他也就沒有了想法和主見,所以家長一定要放低姿態,讓孩子有充分的話語權,讓他們感覺到也是家里的一份子,有出謀劃策的權利,而且我們這個時候還要做一個認真的傾聽者。
2,要對孩子說的話進行捧場。孩子說話做事有的時候會非常孩子氣,不成熟,但是在我們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要盡量地表現出非常的感興趣,讓孩子覺得親近,這樣他就更有積極性表達自己了,也會非常的有自信。
3,要認真聽取孩子的不同意見。其實孩子有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對一件事的看法很可能會跟家長不一樣,我們應該開闊自己的胸懷,來接納孩子的不同意見,可以和孩子探討商量,切記不要一味地否決。
如果在親子溝通中,我們都能夠對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對孩子說的話非常感興趣,進行及時地捧場,并且尊重了孩子的不同意見,那孩子也一定能夠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愛,他的心門也一定會一直為父母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