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歸屬法則: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深知健康家庭環境的重要性,然而實際生活中每個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過分溺愛嬌慣順從孩子,不鍛煉不勞動,養成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家長之間有矛盾經常爭吵,也是很不健康的環境。破碎家庭、長期分離的家庭更讓孩子缺少歸屬感。如果家庭變化不可避免,家長要用正面的健康的方式來安慰疏導孩子,而不可采取疏于管教或溺愛或過分嚴厲等極端措施,更不能因家庭破裂而遷怒于子女。
2.希望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大家都知道美國家長對孩子善于激勵,無論孩子做的如何,都常夸獎說:“干的好”,“太棒了”,“你真是天才”之類,這就是正面激勵的希望法則。而我們的大多數家長則對孩子期待值頗高,卻不善于用希望法則,孩子得了95分,還非要追究為什么丟了5分。這種高標準嚴要求適得其反,會扼殺孩子的很多希望使其灰心喪氣。
3.力量法則:永遠不要與孩子斗強
家長、老師以及與孩子關系密切的成年人,不可采用與孩子賭氣等方式去刺激孩子。對心理感情處于不成熟階段的少兒來說,“激將法”是不合適的。
如果孩子與大人吵架賭氣,大人需要主動與他們和解。成年人還要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尤其對孩子,道歉認錯要及時進行。如果家長知錯不改或不認,覺得在孩子面前認錯是丟臉,也會讓孩子學得固執己見。
4.管理法則: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責任
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尚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須負起責任來管束。但這種管束應該是充滿親情、人性化、科學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為私有財產來任意修理擺布。也不可采用簡單粗暴的命令式,毫不顧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5.聲音法則:要傾聽他們的聲音
平等的對待孩子,給他們發言權,傾聽他們的聲音,他們才會說出真實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視他們的心聲,久而久之,他們會不敢對家長說真話,不愛與家長交流。家長是孩子的老師和榜樣,如果家長不耐心傾聽孩子的話,孩子也會學樣,不肯聽大人的話,以至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6.榜樣法則: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榜樣作用是巨大的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母親對于女孩,父親對于男孩的影響頗為重要。除了家庭內的榜樣,也要注意所交往的社會關系和常去的場合對孩子的影響。對少年來說,家長還要關注孩子喜歡看的媒體影視片,了解他們心目中的偶像是什么樣。
7.求同存異法則:尊重孩子對世界的看法,并盡量理解他們
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們會有很多不符合常規的幻想。其實這些正是童心的可愛之處,如果大人認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潑冷水,會扼殺他們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會讓他們因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
8.慎用懲罰法則
單純的懲罰,尤其體罰,是非常負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也是不文明的,從小被暴力處罰的孩子,很多長大之后也會有暴利傾向。因此不提倡使用懲罰法。但不是不可以批評孩子,也可以采用適當的方式做些處罰。
9.后果法則: 讓孩子了解其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
若要教育得孩子心服口服,家長、老師等成年人首先要周密思考每件事的前因后果,然后好好與孩子談談。成年人的閱歷比少兒豐富,應該更具有預見性。比如在指導孩子選擇興趣專長或申報學校時,家長可以對前景作些調查,并根據孩子特點鼓勵其往哪方面發展。
10.結構法則: 教孩子從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教育孩子做到這點并不太難,法制教育融匯在社會生活和學校教育之中,孩子們從小就受到全方位熏陶,心中都有一道道德底線和法制底線,還往往會反過來影響家長。
11.二十碼法則
這個“二十碼”是個象征,說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給孩子留出心理空間。家長不必處處圍著孩子轉,你覺得是關心照顧他們,孩子們卻覺得家長控制得太嚴。也應允許孩子保有自己的隱私,有自己的主動權和決定權。當然,家長還是要在二十碼之外注視著并隨時準備切入,而不能跑到二百碼或二百里之外撒手不管。
12.四W法則
四W法則:任何時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誰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在什么時候回家(when)。
家長則不要武斷禁止孩子以不同方式結交朋友,而要試圖了解這些朋友。而且,家長自己也要做出榜樣,因公因私外出時都要及時通報家里人這些W,這樣做也會讓孩子感到,告訴家人這些W是義不容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