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代家長與孩子的“溝通”現狀
通過《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到,在親子溝通方面,家長表現有待提升。兩成多家庭幾乎沒有親子溝通,近十成家庭親子溝通不暢。
家長通過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情感聯結,孩子才愿意信任家長。其實很多孩子一開始是很愿意和家長進行“溝通”的,但是是什么導致了孩子關閉溝通的大門,拒絕與家長進行溝通呢?
二、親子間缺乏“溝通”的原因
戴爾·卡耐基:“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會出現交際的障礙,就是因為他們不懂的忘記一個重要的原則:讓他人感到自己重要。”
1、家長過于繁忙,沒時間與孩子溝通。想要和孩子溝通,首先要有時間溝通。很多家長因為忙于工作,就放棄了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家長的行為無疑是在告訴孩子,“你沒有我的工作重要。”孩子接收到這個訊息怎么還可能愿意和家長好好溝通?
2、家長態度過于強硬,溝通方式出錯導致孩子不愿和家長溝通。很多家長習慣高高在上,習慣性地認為孩子不成熟、沒能力,更習慣了對孩子干涉、說服、逼迫,但唯獨沒有耐心地溝通。這導致很多家長的“溝通”是“權威式”:家長負責說,孩子負責聽,最后孩子負責照著做。這樣只會導致孩子關上溝通的大門,拒絕與家長溝通。
3、家長缺乏“傾聽”
葉庇克梯塔斯:“上天賦予人類一根舌頭與兩只耳朵,以便讓我們從別人那兒聽到的話可以兩倍于我們說出的話。”溝通是相互的,是相互探討相互商量。家長缺乏“傾聽”能力,那么在溝通過程中,孩子只能感受到家長的煩躁,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溝通”了。
馬克吐溫:“對人的了解是通過心,而不是眼睛或者智力。”“溝通”,架起心與心之間的橋梁,消除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誤會。有效的“溝通”幫助家長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而親子關系是親子教育的基礎。
三、加強“親子溝通”的必要性
孩子內心世界豐富,他們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家長們認真傾聽孩子的心里話,無疑能調動孩子的情緒,拉近家長與孩子的心靈距離,有助于家長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從而引導孩子擁有良好的情緒。
但是“親子間的溝通”無疑是父母教育孩子時會遇到的問題。親子間的溝通狀況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情緒習慣。很多孩子的心理處于不健康的狀態,主要原因就是家長沒能與孩子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
如果家長不能給孩子一個聽和說的自由天地,不能及時地掌握孩子的心理動向,將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親子間的溝通如此重要,那么家長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呢?
四、不同的成長階段,家長要有不同的溝通方法
美國心理學家Ellen Galinsky根據心理學方面的研究,于1981年提出了親子關系的六個階段。
1、想象階段parental image stage:夫妻想象自己成為父母,他們渴望成為完美的父母,但是經歷意想不到的困難。
2、養育階段nurturing stage:嬰兒期、當孩子出生了,夫妻、孩子和其他人之間的關系變化了,逐步建立各自的角色
3、權威階段authority stage:2-4歲,孩子開始發展自己的獨立性,需要父母更多時間的陪伴。如果第二個孩子出生了,給家庭的壓力加大。
4、綜合階段integrative stage:從學前到兒童時期,孩子逐步更加自治,獲得社交技能,要求父母設立可實現的具體目標,鼓勵孩子,發展有效交流的技能,建立起自信。
5、獨立(青春)階段independent teenage stage:十幾歲,開始獨立、責任和成熟階段。父母必須在保持自己威信和責任的基礎上,支持和幫助孩子走向成熟。
6、分離階段departure stage:青年人離開家庭,父母要對自己過去的表現做出評價,準備和孩子建立新的關系。
親子關系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變化,在每個階段成人的自我意識在和孩子的交往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和變化。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一個人必須知道該說什么, 一個人必須知道什么時候說, 一個人必須知道對誰說, 一個人必須知道怎么說。”或許正因為孩子的心理是一個不斷成長變化的過程。為此,父母有必要了解不同時期親子關系以及孩子的不同特點,運用不同的溝通方法。
Ellen的這六個階段可以統分為3個時期:12歲以前的”依戀期”,12歲以后18歲以前是”青春期”,18歲以后就是孩子的“成年期”。
1、”依戀期”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時期,也是我們教育孩子最關鍵的時期。
這個時候孩子很弱小,他對父母、對撫養人都有相當的依賴和依戀。家長這個時期的孩子的教育為以后孩子的成長打下基礎。
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玩,缺乏耐心,對大道理的理解能力弱,家長不妨寓教于樂,把相對于孩子來說還生澀難懂的道理,通過游戲的手段來表達。很多事情換一種表達方式會有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孩子不吃飯時,家長不必嚴厲斥責,溫和的勸導也能達到溝通的效果。
媽媽:寶寶不吃飯就不能長高高,就不能保護媽媽了。
對于“依戀期”的孩子來說,如果能保護相對強勢的父母,他們就能克服所有的困難。
2、“青春期”是孩子變化最大的時期。心理和生理上的發育使家長與這個時期的孩子溝通難度加大。
生理上,孩子的身體逐漸發育完全,身體各項數值的波動,使得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波動大。而青春期也是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覺醒的關鍵時期,孩子喜歡和家長對著干,也加大與孩子溝通的難度。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想法極端而偏激,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對父母強烈排斥。家長溝通時,可以先營造良好的溝通環境,降低孩子對父母的排斥,然后換位思考,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意見。即使孩子的想法家長不看好,家長也先別給孩子貼標簽,尊重孩子的情緒,包容孩子的情緒,安撫孩子的情緒。給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的同時尊重孩子的隱私和選擇。
3、“成年期”是指18歲以后的階段,也是家長與孩子溝通的主要階段。
18歲以后的孩子,有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對事件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和見解,不像是“依戀期”,事事以父母的意見為準,也不像是“青春期”,事事和父母對著干。“成年期”的到來,使家長和孩子的溝通難度大大降低。
與“成年期”的孩子溝通簡單而直接,但是家長要先轉換思維。“成年期”的孩子離開了家庭,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生命中不同的風景。而這時候的親子關系更像是朋友,父母不能過度干預孩子的生活。這時是親子溝通家長主要是給出自己的建議,尊重孩子的選擇,然后目送孩子繼續前行。
龍應臺的《目送》里寫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學會與孩子溝通,告訴孩子,只要你需要,我永遠在你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