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快出門,再不出門,公園就要關門了。”
“祖宗,快吃飯,再不吃飯,飯就涼了。”
“讓你五分鐘后喝牛奶,你咋還沒喝呢?你要氣死媽媽嗎?”
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間類似的場景,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孩子沒有時間觀念,辦事磨磨蹭蹭,大人自然著急。在大人與孩子的沖突中,因為孩子磨蹭、缺乏時間觀念而引發的占比不小。
但孩子磨蹭、缺乏時間觀眾念,原因真的在孩子嗎?
未必。
首先,我們得承認,在孩子頭腦中建立起時間觀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也不是大人想什么時候開始建立就可以建立起來的。
認知心理學認為,每個人的時間觀念與自身的時間知覺密切相關。什么是時間知覺?通俗地講,就是個人對于時間持續長短的直覺反應或感知。不同人的時間知覺是不一樣的。同樣過去了五分鐘,有人認為只過了兩分鐘,有人認為過了十分鐘,這樣的實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這就是人與人之間時間知覺的差異性。
其次,人的時間知覺并不是一生下來就有的,而是伴隨著孩子的長大和生活經驗的積累,逐漸發起起來的。心理學認為,大部分孩子的時間知覺要在3歲左右才開始萌芽,所以,家長要讓孩子培養時間觀念,一定不能操之過急。你得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在他有能力分清時間順序、把控時間距離之后,再去強調培養他的時間觀念。
那么,真正的問題來了: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呢?
首先,父母要把心態放平靜,不能焦慮。你要明白,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學會感知時間,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你和孩子共同努力。孩子沒有按照你的時間指令行動,可能并不是因為孩子磨蹭,而是他的時間感知錯誤,你有責任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時間知覺,而不是當你覺得孩子在磨蹭的時候就開始焦慮。你要知道,你的焦慮,只會加重孩子的磨蹭,因為他不知道該怎么去配合你的慌張,所以你越催,他越緊張,也就越磨蹭了。
其次,父母要幫孩子建立良好的時間感知能力。時間是怎么流逝的,什么時候應該做什么,應該如何建立良好的使用時間觀念等等,在日常的互動交流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一起感知這些。比如在孩子開始畫畫的時候,你可以對孩子說,我們畫20分鐘吧。當孩子畫到五分鐘的時候,你可以對孩子說,你已經畫了五分鐘了,還有十五分鐘。當畫到十分鐘的時候,你可以說,你已經畫了十分鐘了,還有十分鐘的時間。經過一段時間諸如此類的訓練,孩子的時間知覺能力就會逐漸建立起來。這一方法雖然簡單,但是十分有效,堅持下來,一定會收到成效。
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這種訓練時,孩子要集中精神專注于所做的事情,不能在中間分心去做其他事情。如果孩子在畫畫的過程中一會兒喝水,一會兒看下電視,或者和大人說會兒話,就會影響孩子對時間的感知,造成孩子的感知失誤。
最后,父母要起模范作用。告訴孩子再多再大的道理,都不如父母身體力行去實踐自己所信奉的理念。要培養孩子正確的時間觀念、做個不磨蹭的人,父母需要通過行動展示給孩子,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嚴格按照時間安排行事的人,凡事都安排得條條有井,而不是永遠都在趕時間,或者隨意更改工作日程。如果時間能守時、有時間觀念,潛移默化中,孩子就會從父母身上參悟到一樣的理念,從而轉化為自己的行動力。
需要說明的是,如果孩子不喜歡做某件事,因而一再拖延做事,這不是磨蹭。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得去說服孩子接受做這件事情,或者讓孩子體會到做某種事情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