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怕家長,從而說謊(當孩子說謊時,家長如何應對)
前不久,在河南平頂山一所幼兒園中,一位老師在哄孩子們睡午覺。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zhì)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tǒng)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tǒng)的講解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當老師看所有孩子都睡了之后,老師就輕輕地說了一句:大家都睡著了嗎?睡著的孩子舉個手。
結果,很多萌娃紛紛都從被窩里伸出小手來,網(wǎng)友們看到這里都啞然失笑。
一方面,是因為小朋友們真的太可愛了,他們非常單純,而且想要讓老師確定自己已經(jīng)睡覺了;但是另一方面,這也暴露出這些孩子們的不誠實。
畢竟睡著了是聽不到老師說的話的。
著名的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jīng)說過,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事件,就是他們開始說謊了。
生活中也有很多爸爸媽媽都遇到過孩子說謊的事情。
那么,孩子說謊的背后,到底有怎樣的邏輯呢?接下來,就讓我們從四個層面來看一看。
- 想要表現(xiàn)自己
孩子上了幼兒園,就會有很多同齡的小伙伴。面對這些小伙伴,孩子會有兩種心理,第一種是合作心理,另一種是競爭的心理。
這和孩子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就像是同事和我們分享的故事一樣,他的孩子今年剛剛上了大班。但是有一天,突然老師就給他打電話,原來是因為孩子謊稱自己完成了作業(yè)。
事情是這樣的, 當時老師教孩子們畫蘋果,而且對孩子們說,誰畫完了就先舉手,讓我們比一比誰畫得快。
過了不到三分鐘,同事的孩子就舉手了,但是老師收上來之后卻發(fā)現(xiàn),孩子只畫了一半。
老師對孩子說,說謊是不好的,你應該實事求是。
誰知孩子聽到之后就開始大哭,怎么安慰也不管用。老師這才給同事打電話。
在這個故事的背后,其實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并不是有意地說謊,也不是通過說謊來獲得利益,而是僅僅想要滿足自己的表現(xiàn)欲望。
就像是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階段論中提到的,孩子們在幼兒園期間需要獲得勝任感的體驗,這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獲得自信心和自尊心。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孩子是為了展示自己,表現(xiàn)出自己比他人優(yōu)秀。
對待這樣的孩子,爸爸媽媽千萬不能單純地認為孩子是刻意說謊。而是抓住孩子好勝心的本質(zhì),并且引導孩子通過實事求是的方式展示自己,而不是弄虛作假。
另外,生活中爸爸媽媽也要盡可能地鼓勵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在提升。
- 對于懲罰的畏懼
還有一部分說謊的孩子,他們是出于對懲罰的畏懼。
因為在孩子小的時候,老師和父母就代表著權威。可能很多爸爸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比較粗暴,面對懲罰,他們就會盡可能的規(guī)避對自己的傷害。
而說謊就是一種很好的辦法。
最常見的就是,當兩個孩子發(fā)生爭吵的時候,明明是一個孩子搶了另一個孩子的玩具,但是,等到大人來了,這個孩子卻聲稱自己是受害的一方,是對方搶了自己的玩具。
這種現(xiàn)象也會經(jīng)常在幼兒園中發(fā)生,在小伙伴到自己家里玩的時候也時常出現(xiàn)。
面對由于恐懼導致的說謊,爸爸媽媽首先就是應該澄清真相,看看到底是誰的錯誤。
接下來,應該給孩子一些正面的強化。例如,說道理,或者下次孩子改正錯誤之后給孩子獎勵等等。
再者,因為這些孩子說謊的背后是恐懼權威;所以爸爸媽媽也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看看有沒有使用過言語或者身體上的暴力,是否給孩子造成了心理上的陰影。
- 模仿重要他人的行為
著名的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jīng)提到,孩子就像是一個海綿,不假思索地吸收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
同樣,心理學家班杜拉也提到了模仿學習理論。
對于孩子來說,身邊的一切人都是模仿的對象。但是,重要他人,例如父母、爺爺奶奶、同伴這些常接觸的人,是他們主要的學習對象。
孩子通過模仿的方式習得行為,那么說謊有可能也是孩子模仿他人的結果。
平時,可能爸爸媽媽也會撒一些謊。
例如,當有任務想要推脫的時候,就會說自己不在家。但是,孩子明明看到媽媽在家里打電話。
除此之外,對于善意的謊言,由于孩子判斷能力比較低,也會模仿。
所以,平時爸爸媽媽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對于善意的謊言,爸爸媽媽也要給孩子解釋清楚。等到孩子成長到了一定的階段,他們就懂得為人處世的技巧,也會明白有時候說真話并不是處理問題的最好的方式。
除此之外,爸爸媽媽也要引導孩子和誠實守信的孩子一起玩耍,告訴孩子遠離那些說謊的朋友。
- 為了獲得獎勵而撒謊
對于兒童道德感的發(fā)展,著名的教育家皮亞杰曾經(jīng)有過深入的研究。皮亞杰指出,孩子的道德發(fā)展分成四個階段,其中幼兒園之前的孩子多半都處于一種取悅階段。
也就是說,他們眼中的道德不是社會公序良俗,而是一種懲罰和獎勵的化身,能夠獲得他人的贊揚。
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遵守道德,不是因為內(nèi)在的動機,而是因為這樣做會被稱作“好孩子”。這一階段也被皮亞杰稱為“好孩子定向階段”。
對于這個階段的孩子,爸爸媽媽要進一步告訴孩子道德的意義在哪里。
我們需要和孩子討論一個問題,那就是道德到底是一種約束,還是一種方便大家生活的溝通基礎。
通過這樣的討論,可以引導孩子更好地認識道德的作用,并且明白道德是一種社會契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在大家認可的前提下更正的。
總之,爸爸媽媽要通過各種道德沖突的案例不斷讓孩子獲得對道德的更高層次的理解。在這個基礎上,他們才不會為了取悅他人而說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