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寶媽跟小編說了一個這樣的困惑:
我家寶寶4歲了,做事非常磨蹭,不管吃飯、出門、去幼兒園,永遠都是慢慢吞吞,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我不是一個沒耐心的媽媽,但是似乎我家寶寶也太拖拉了。
為此,小編在父母世界媽媽群做了一個改掉寶寶“拖延癥”的征集,看看媽媽們的這些辦法能不能幫到你?
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每日事物表
這個年紀的孩子,大多時間觀念還沒有完善地建立起來,因此我的方法是:可以和寶寶一起制定一個一目了然且寶寶好理解和執行的每日重要事物表格,把每天要做的一些主要事情量化定在表格中,貼在家里的顯眼處,讓寶寶明確知道做完一件事兒后接下來需要做什么。這樣不僅會讓孩子對自己的生活內容有足夠的安全感,而且也會清楚地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兒。你還可以適當地提醒孩子必要事項做完后剩余的時間可以用來做更有趣的事兒,如閱讀、游戲、運動、手工等。
用游戲的方式讓孩子有緊迫感
據我的觀察,除去孩子的性格原因,很多時候孩子慢吞吞,磨磨蹭蹭大多是因為對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毫無興趣。我家孩子現在偶爾也會磨蹭,但我會給她設定兩個角色在戰斗,“慢吞吞”和“加速度”,看誰會得到最后的勝利。每次只要我一發起這個游戲,她總是很積極,一下就加快了速度。其實,孩子通常是非常怕乏味的,父母只要花些小心思,在吃飯前、睡覺前、去幼兒園中加入一些有意思的小游戲,孩子就會非常開心地進行下去了。
@大肚包兒
?
從小為孩子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孩子磨磨蹭蹭的習慣其實不是一天之內就形成的,從我自己家的經驗來講,我覺得其實家庭環境很重要,孩子在1~4歲的時候需要一個安穩且有規律的生活環境,所以這需要父母從小給孩子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以及什么事情結束后該做什么事情。很多時候長輩寵愛式的一味妥協,或者家庭作息習慣的混亂都會讓孩子沒有正常的生活流程,做事拖拖拉拉。因此,作為父母要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作息規律,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初期,可以陪著孩子一點點培養自家的生活節奏。
在生活中給孩子一定的主動權
孩子在3~4歲的時候,其實已經到了什么都想自己來,也已經有了自己生活自己主宰或者掌控的渴望。而不是再像1~2歲那樣受你百般指揮。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除了需要上幼兒園和晚上睡覺的時間固定外,其他時候你不妨可以給予孩子一些主動權,讓他自己來支配自己的時間和接下來的安排。比如,幾點看繪本、幾點和爸爸做游戲。從我家孩子的狀況來看,給予了他主動權,他會特別主動積極且開心地去做任何事情,也不會再出現拖拖拉拉的狀況。
?
進行一項事物前先給寶寶做“預告”
從我的經驗來看,孩子有些時候慢吞吞,磨磨蹭蹭,是因為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做什么了,沒有一件事做完進行下一件事兒的意識。所以,當寶寶在專注于一件事情時,不妨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先給寶寶做一個預告,比如,等你拼好這個樂高玩具后,我們就要去幼兒園了。抑或,告訴寶寶,等你聽完這首兒歌后,我們就要洗手吃飯啦。讓寶寶在頭腦里有一個接下來需要做的事情的概念。做好這一步,寶寶通常會非常配合的做接下來該做的事情啦!這個方法我家屢試不爽,你也試試吧。
在尊重孩子性格特點的基礎上,給予適當鼓勵
我們不能排除有些孩子他在個性上就是一個慢條斯理的孩子。我們首先需要細心地去觀察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并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點。以不強迫孩子為前提,前期父母可以不急不躁地陪在孩子身邊,一起和孩子建立屬于自己的節奏。而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適當地給孩子充分的時間。比如,可以早點起床做準備,然后再去幼兒園等等。當孩子每天都進步了一點點,或者行動快速了一點點之后,千萬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并適時地給予一些小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