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假期的時候,有不少家長都會約會同樣有孩子的朋友一起聚會,又或者是孩子學校舉辦的活動,可以讓孩子們一同活動發泄精力。早前在培訓中有家長表達孩子們在溝通的過程中說臟話,讓家長們十分憤怒、擔心、以及憂慮孩子的成長和行為出現了誤差。
孩子是一張白紙,是父母或照顧者言行的縮影。筆者在社會服務中,與不少基層家庭接觸,曾經在一次服務期間聽到年僅5至6歲左右的小朋友,在聽到任職運輸行業的父親用粗言穢語與友人高談闊論后,十分自然地講了一句清晰的粗口。當時不少孩子家長的友人在場,由于事出突然,家長對于孩子的言行感到十分尷尬。而另一個處境則是有個青少年在朋輩的生活中都慣常加插粗言穢語在對話之中,久而久之成為了一種言談的習慣,雖然與家長日常的生活中掩飾,卻在一次與家長的吵鬧中控制不了破口而出。作為家長的您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如果遇到這樣情況可以怎樣應對?
家長控制好個人的情緒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個元素。古語有云禍從口出,其實有不少不必要的沖突都因言語而引起,若凡事都能局停一停、諗一毫,能減少出現矛盾或誤會的機會。上述的兩個處境中能反映不同的孩子成長背景和生活情況,兩種情況的背景和孩子說臟話的言行都并不是孩子自發的,是有環境因素牽引所至的。
第一個個案的小孩是進行行為模仿,由于孩子在生活中觀察到成年人的溝通方式,久而久之認為這種方式是可行的,并且是父母的教導,經過潛移默化后成為自己的語言,故這個案上的孩子日后還會有說臟話的潛在意識。而第二個個案的青少年,本質未必會有說臟話的必要,然而基于朋輩影響關系,為了達至與朋友言談舉止相近,慢慢地適應了朋友圈中的溝通模式來迎合友人,但亦隨時間的增長而潛而默化了成為自己的溝通模式。孩子說臟話的確會讓家長的情緒出現波動,若發生在不說臟話的家庭中,家長的怒火沖天亦屬正常不過,然而,家長必須先冷靜下來,否則只會破壞與子女辛苦建立的互信關系。
家長們,在冷靜下來的時候嘗試與子女共同探索一下4個行動︰
1. 是什么︰
孩子說了什么說話,是具有惡意﹖還是一種嬉戲耍樂的溝通模式? 如內容是沒有惡意和攻擊性的話,可以從言行上學習改變,加強孩子對事情事物描述的方式方法,甚至是學習「在適當的時候講適當的說話」。所以,家長需要與孩子溝通一下臟話當中的含意,才能了解到孩子的動機。
2. 在那里、什么時候︰
孩子什么時候,以及在什么場合說臟話﹖在不適當的時間和場合說臟話會令別人對孩子的觀感大減分數,甚至是認為孩子無家教。同樣,孩子說臟話是為求生存、融入生活圈、甚至是為了保護自己,那家長亦必需要對孩子的生活圈多加關心,從而理解孩子的成長。
3. 為什么︰
孩子當刻要說臟話來應對或溝通,必定是有其背后的行為原因。若了解到孩子只是沒有可以溝通的方式方法,便用說臟話來回應,那家長可以從中加強孩子的表達能力,從而減低再次出現說臟話的經歷。
4. 如何︰
在經常出現說臟話之后,不妨與孩子好好商量一下彼此的觀感,適當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是讓孩子感受到親人關懷的一種方法。同樣,家長也需要嘗試細心聆聽孩子的感受,好好讓孩子宣泄情緒,從而減低負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