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怕被批評而撒謊(孩子怕批評說謊話)
在一檔親子節目《閃亮的爸爸》中,潘瑋柏需要和節目中的“兒子”蛋蛋相處33天。有一次,蛋蛋因為不喜歡準備的食物,又肚子餓了,就撒謊說肚子疼,害得全部人都跟到了醫院。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真相揭開后,潘瑋柏忍不住對蛋蛋這種撒謊的行為感到失望,說他“太過分了。”蛋蛋也哭著求大家“再相信他一次”。
孩子撒謊,真的就那么不可原諒嗎?
名著《木偶奇遇記》中,小匹諾曹只要一撒謊,鼻子就會變長。這是童話對于撒謊的界定,只有誠實的孩子,才值得擁有美好!
TED演講中,兒童心理學家Kang Lee分享了一個實驗,讓孩子做卡片數字競猜游戲,并告訴孩子猜對了會有豐富的獎品。
當工作人員離開房間后,絕大多數的孩子都偷偷看了數字。
當他們回到房間問孩子,2歲以上的孩子已經開始撒謊,而4歲以上的孩子,竟然有80%以上都在撒謊,否認他們看過卡片上的數字。
而孩子“撒謊”的原因,都是想得到獎品。
自然界中,壁虎會斷尾求生,變色龍會隨環境變化色彩,青蛙會裝死,很多生物都會用“撒謊”來保護自己,求得長久的生存發展。
孩子其實也一樣,他們“撒謊”的原因,也只是為了實現自己小小的“目的”。而且因為他們的大腦發育還未完全,會把幻想和現實混在一起,從而撒一些想象力非常豐富的謊,其實,這是孩子大腦正在快速發育的一個信號,并不是壞事。
大人為什么不能忍受孩子說謊呢?
大多數父母,第一次經歷孩子撒謊,或被老師或其他人告知,孩子有撒謊的表現,感受可能是震驚,失望,難過等等百轉千回般復雜。
而有這種感受的父母,也大多在小時候,有過因為“撒謊”而不愉快的經歷。
有位媽媽,在聽到老師說孩子經常撒謊后,將孩子狠狠地打了一頓,邊打邊說“誰讓你撒謊的,這么小就撒謊,以后怎么辦?”
而這位媽媽,小時候因為想要一支全班同學都有而自己沒有的自動鉛筆,跟自己的媽媽撒了謊,在學校要交資料費的時候多要了一塊錢,去買了心儀已久的自動鉛筆。
沒多久,這位媽媽的媽媽從村里其他孩子那里知道了真相,拿著掃帚將女兒從村子的東頭打到了西頭。
而且從那以后,家里凡是有什么東西不見了,這位媽媽就被懷疑是小偷。
所以,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撒謊的時候,想到的大多是自己“痛苦”的成長的經歷,不希望這樣的事情再發生在孩子身上,所以想立即給孩子糾正過來,哪怕用最激烈的手段。
可是我們都忘了,“撒謊”是每個孩子成長中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這個行為本身其實沒有對錯,錯的是父母自此給孩子打上了不好的標簽,給了孩子錯誤的暗示和引導。
所以,面對孩子“撒謊”的行為,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不給孩子貼標簽。
心理學上有個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作自證預言。
比如,如果家長認為孩子是個撒謊的孩子,孩子也會認為自己就是,逐漸就會形成撒謊的慣性。
反之,家長和孩子坦誠溝通,幫助孩子克服一時的困難,就能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
其次,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
辦公室有位同事的孩子上幼兒園中班,最近也被老師投訴說孩子經常上課說要上廁所,結果來回好幾次,一次也沒小便出來。
晚上回到家,同事就找女兒溝通,“寶寶,老師說你上課經常去洗手間,你是因為時間太長坐不住,是嗎?”
女兒點點頭。同事繼續說,“你經常去洗手間,可能會影響老師和其他小朋友上課。如果你坐不住,可以和老師溝通去其他活動區待一會。你和老師講真話就可以,但不可以打擾上課秩序哦。”
女兒按照這個方法去做了,撒謊的行為也就消失了。
最后、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窗邊的小豆豆》里,小豆豆剛上一年級就被老師投訴,說她一上課,就來回開關抽屜上百次,還有很多其他奇怪的行為,老師簡直忍無可忍。
但是小豆豆的媽媽明白,這是孩子的好奇心,等她習慣就好了。于是,媽媽幫助小豆豆找了合適的新學校巴學園。在這里,小豆豆終于不再因為一些奇怪的動作被老師投訴了,因為每個小朋友都有一些“奇怪”的舉動,而學校也從來不因為這些舉動而責罵孩子,而是鼓勵大家自由的想象。
世上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父母,父母和孩子一起從錯誤中學習,從經歷中成長,才是陪伴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