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說謊的教育(孩子怕被罵撒謊了如何教育)
國際知名兒童發展心理學家、多倫多大學杰出教授李康教授曾做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他把小朋友們一一請到房間里,對他們說要玩一個猜撲克牌數字的游戲,猜對的小朋友就會獲得獎勵,然后大人們故意離開房間并叮囑他們千萬不要偷看。
結果90%的小朋友在大人離開后,5秒鐘內馬上偷看,而且當大人回來,問他們有沒有偷看時,李康教授發現2歲的孩子有30%在說謊,3歲的孩子有一半在說謊,而4歲以上的孩子則有80%都在說謊了。
為了得到獎勵,達到目的,小孩子基本都會選擇說謊。可見說謊是孩子為達成某種目的而引發的行為,說謊≠壞孩子。
那么在教育說謊的孩子時,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一、自我反思,以身作則
在熱播劇《陪你一起長大》中有個情節是:有一天新月自己從滑梯摔下來,反誣陷是奚望推。面對這樣的情況,孩子們因為自己各自的目的選擇了說謊和隱瞞,家長們也因自己的各自的原因選擇了沉默。他們的方式方法都有偏差,引發了大家的熱議。
顧家偉詢問奚望有沒有道歉時,林蕓蕓撒謊說有,再問新月時,她也臉不紅心不跳地撒起了謊,過后林蕓蕓教育她小孩子不可以說謊時,新月說:“可是媽媽自己也說謊了。”
可見,父母若想孩子不說謊,做成誠實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成為榜樣。
李康博士也談及,教育說謊的孩子,打屁股和講道理遠不如父母以身作則管用。
我們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平時和孩子相處時,是否有過說假話的行為?是否教導過孩子說假話?有時為了哄家里老人開心,為了一些面子和禮貌,為了顧全大局而不得不說些假話。這樣的情況,我們要和孩子解釋清楚背后的原因,給孩子做好引導。另外,父母給孩子的承諾,也要及時兌現。
二、保持冷靜,轉化思維
當知道孩子說謊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憤怒?焦慮?不管哪種情緒,此時最應該做的是保持冷靜。當人的大腦被情緒控制時,情緒便占了上風,由孩子說謊的行為聯想出各種各樣的不好的想法又進一步激發了體內的怒氣,保持冷靜,才能更理性地思考,客觀地對待事情。
如何保持冷靜?最好的方法就是察覺自己心跳加速,特別生氣時,趕緊讓自己動起來,不要呆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
這也是我告訴過不少朋友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當你感覺生氣時,一定要站起來在家里走來走去,或者搞搞衛生,或者走出家門走走,特別容易讓自己的怒氣消失。
那么孩子說謊一定是不好的行為嗎?那未必。
李康教授曾經花了20多年的時間來研究兒童說謊的行為,他認為孩子說謊和性別個性、道德觀念和教育方式都沒有關系,只和孩子的情商和自控力有關。
如果你的孩子開始說謊了,那么可以恭喜一下自己,他有可能情商很高,自控力不錯。
當我們第一次知道孩子說謊時,請不要過于憤怒,把不誠實、愛說謊等標簽貼給孩子。不妨冷靜地思考,識別孩子說謊的目的和需求,從而做出更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平等對待,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李玫瑾說“孩子說謊意味著他每次和你說話,你都是否定的,所以他不敢告訴你實情,只能和你說假(話)。”
父母太過于嚴厲或者強勢,不放過孩子的每一個過錯,不尊重他們的想法,甚至批評、指責和打罵。就容易造成小孩子心理壓力大,情緒緊張,常常為了逃避責罵或處罰而選擇說謊。
小敏就是處于這樣的環境,常常受到父母的責罵,導致內心壓力很大,做事畏首畏尾,總害怕做錯事。有一次因為記錯了作業而沒有完成練習,她和父母說自己已經完成了,老師記錯了。
小敏媽媽得知實情后,非常生氣,她對孩子說謊這個事很憤怒。但她迫使自己在家里走來走去,直到怒氣稍微平息后才坐下。然后冷靜下來思索,明白這可能是自己平時管教太嚴厲所致。
當天晚上等吃完飯后,小敏媽媽才問她:“小敏,你是不是有什么事對媽媽說謊了?”小敏思考了一下,很小心翼翼地承認。這次媽媽沒有責罵小敏,而是先自我檢討一番,和孩子認錯,并保證以后會認真聆聽她的想法,希望小敏以后能大膽說出自己的實情。
很多父母都習慣地把問題全部歸結到孩子身上,更愿意用指責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其實孩子在說謊時,心里也一定很緊張的,適當地安撫他們的情緒,照顧他們的內心感受,比當面揭穿或反問指責更利于解決問題。
從長遠來看,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他們才有勇氣面對錯誤和失敗,勇于承擔責任。所以在思考改變孩子的問題時,切入點永遠是如何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