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奶叔在后臺又收到了求助:
奶叔,我家寶寶2歲了,現在成了一個小“話嘮”。小嘴巴每天都像小鳥一樣,嘰嘰喳喳說個沒完。
突然有一天寶寶嘴里竟然蹦出“臭爸爸”“大笨蛋”“放屁”等詞語,把我們嚇得一驚一愣的。
每次讓他不要說這種詞,他卻越說越起勁,這可怎么辦?
寶寶突然說起了臟話,讓不少新手爸媽亂了陣腳,這種現象還很常見。
很多爸媽擔心孩子這么小就說臟話,這長大了還得了?
放心,奶叔有方法應對。
說在前面,與其擔心寶寶,家長們更應該多多審視自己。
在正式支招之前,咱們先了解一下寶寶說臟話的原因。
單純模仿
其實,寶寶在3歲以前,多半處于無意識的學習狀態。
所以在他們的眼中,臟話就跟其它詞語一樣,也是一種語言。
他們才不管什么好的、壞的、對的、錯的,只管一門心思地模仿大人說話的語氣、神態和動作。
所以,很多情況下,他們壓根就不知道自己說的話是什么意思,會造成什么危害,他們就是很單純地在練習自己的“學習成果”。
引起家長的注意
盡管小寶寶們不太清楚“臟話”的意思,但他們卻很懂得“察言觀色”。
每次只要寶寶說完臟話后,身旁的家長們或多或少都會跟他們有些“互動”。
盡管這些互動更多是來自父母的責備,但一定會引起他們的注意。
所以,每當家長因為一些原因,沒有及時關注寶寶,讓寶寶缺乏安全感時,小寶寶就會故意說臟話,以此來“召喚”父母。
當爸爸媽媽暴跳如雷地站到他們面前時,他們就會覺得自己的目的達到了。
覺得好玩、有趣
還有的小寶寶說臟話是跟身邊的小朋友學的。
他們發現,每當身邊的小伙伴說出 “大便”“狗屎”這種字眼時,他們都會不自覺地笑成一片。
于是,小寶寶便下意識地覺得這是個好玩的字眼,便也跟著說了起來。
其實,在發現寶寶說臟話后,寶爸寶媽們也不用太過焦灼,只要學會奶叔這幾招,就可以慢慢幫寶寶解決這個問題了。
1、家長以身作則,并幫住寶寶凈化環境
奶叔在上面說了,寶寶說臟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模仿心理。
所以,要想寶寶不“爆粗口”,家長們還得從根源做起。
平常注意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說臟話,不對別人說尖酸刻薄的語言,這樣才能給寶寶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
另外,還要幫助寶寶凈化身邊的語言環境。
盡量不讓小寶寶跟說臟話的小伙伴一起玩耍,如果是隔代的父母有說臟話的習慣,也要盡量提醒他們注意自己的言行,或者盡量減少寶寶跟他們的相處時間。
2、冷漠處理,對寶寶說的話不理不問
當寶寶說出臟話后,寶爸寶媽們千萬不要反應過度。
你反應越激烈,寶寶越會對認為說臟話能引起你的注意。所以,下次寶寶再說臟話時,寶爸寶媽要裝作沒聽到的樣子,他們說什么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這樣幾次以后,他們便會覺得沒趣味,自然而然就不說了。
3、給寶寶解釋清楚臟話的負面影響
當寶寶無意識地說出“去死吧”“大笨蛋”等詞語時,寶爸寶媽們要及時告訴寶寶這些詞語的負面影響。
用寶寶能理解的方式告訴寶寶,臟話為什么不被大家接受,為什么會受到大家的反感。
比如,寶爸寶媽們可以選擇情景帶入的方法。
當寶寶下次再說“去死吧”“大笨蛋”這類字眼時,你可以說:
電視上這些話都是對壞人說的。
你對媽媽說,媽媽是壞人嗎?媽媽不是吧。
可是你這樣說的話,媽媽就會很難過,很不開心,所以下次不要再說嘍。
對別人也不可以說,因為他們聽到也會不高興的,他們不高興了,就不喜歡寶寶啦。
4、給寶寶適當的懲罰
對說臟話的寶寶小施懲戒。
比如當寶寶說臟話后,寶爸寶媽要很嚴肅認真地告訴他們自己不喜歡寶寶這么說話,并且沒收他們的小零食、小玩具,或者不跟他們說話。
當他們知道自己說臟話的后果很嚴重后,下次再想說臟話時就會好好掂量掂量了。
但是,寶爸寶媽也要記得,千萬不要隨意對寶寶大呼小叫,這樣很容易傷害到寶寶幼小、脆弱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