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考落榜生,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不定(《高考落榜后》)
第1207期
四十多年過去,如今回顧我的高考經歷,真是羞于啟齒,因為我是高考屢試不中的失敗者,實在乏善可陳。可是,想起高考又是我人生中經歷的一件大事,十年寒窗我實實在在地度過,再讓我回首這段往事,我百感交集,滿懷惆悵。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1963年6月,為響應政府號召,母親帶著年方九歲的我從上海支農回到老家績溪,從此我的人生發生了巨變。九歲才讀一年級,與同村同窗的磨合頗費了一些時間。小學四年級以前的就學生活平靜有趣,記得那時的教室就布置在老祠堂放祖宗牌位的地方,感覺挺陰森的。還記得那時主課后寫毛筆字也抓得很緊,我還算有點功底的毛筆字就是讀小學時練的。本公社的王開甲老師珠算教得非常好,課余打康樂球是宅坦小學學生們比較喜歡的娛樂活動。
可是沒幾年“文G”開始,宅坦小學正常教學秩序被打亂,我也當了紅小兵參與其中,在經歷了停課鬧革命又復課鬧革命的過程后,小學算是畢業,我沒能立即升上初中,因為那時新建的上莊初中未建好,后來進入初中讀書也是借附近的上莊隊址開課的。那時毛主席發表了“五?七”指示,初中以學工學農為主,還要搞大批判,其實也沒學到什么,大學夢只能是一閃而過的空想。
等到1973年鄧公搞教育整頓,緊接著恢復中考,我得以不錯的成績考入浩寨中學的高中,開始時老師教學抓得較緊,我們學生學習自然認真,但數理一直是我的短板,尤其是解析幾何,我感到特別難學。好景不長,到了1974年上半年,發生了河南馬振扶中學事jian,很快全國就狠批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回潮,浩寨中學也分成兩派,相互指責對方是推行修正主義教育路線,我也難以獨善其身,也被動地寫大字報,矛頭指向另一方,就這樣松松垮垮一直混到高中畢業,我的大學夢破碎了。
高中畢業后,唯一的選擇就是回家務農,當一個農民學徒。那時農業學大寨在績溪如火如荼展開,為了提高糧食單產,向浙江臨安學習,績溪縣普遍種雙季稻,每年盛夏的雙搶(搶收搶種)對我都是嚴峻的考驗:在剛收割過的早稻田撒“石灰氮”(一種粗制化肥),刺鼻的氨氣直沖雙鼻,腳下的田水滾燙,真是難以忍受……轉眼到了打倒“四人幫”的1977年,國家恢復了高考,我參加高考終于從夢想變成現實。
為此,我狠下了一番功夫進行了復習,數學、物理的標準題也解答了不少,但還是屬于花拳繡腿一類,上考場就不行了。第一次我是在家里復習的,房門關緊,窗戶遮實,一心只讀“圣賢書”,無奈“理科不牢,地動山搖”,第一次高考成績出來,我獲得的總分離文科大學錄取分數線還差十幾分,因為我數學成績太差,僅30分不到;我心不甘,1978年去在旌德二中教數學的表哥石秉浦那里復習。為了增強記性,還買了腦靈素“補腦”,由于表哥教學忙,主要還是靠自學,中途又到浩寨公社江川好友家復習,可第二次參加高考,還是被只得20多分的數學成績拖累,高考成績離錄取分數線只多出兩分,正式錄取時我還是被打掉,這次高考對我自信心打擊很大,連我高中的同學都為我這個浩中文科“尖子”叫屈,感到不可思議;我終于決定不再參加高考了,因為我不再有自信心。
至此,我與大學無緣,終于成了一名不甘務農卻又不得不務農的“社會大學”的一員。
從1979年開始至1999年這二十年間,我經歷了務農、鄉企做工及當追花奪蜜養蜂人的職業輪換,至今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在山東榮城和內蒙古加格達奇的養蜂經歷:榮城姑娘的高挑淳樸,達斡爾族人的豪爽粗獷,小興安嶺的廣袤美麗,甚至是美味的山珍“榛子”“猴頭菇”……接下來我的生活又歸于平靜,1982年娶妻生子,養家糊口成了生活的主旋律。真正使我此生最終迸出人生出釆火花的是:1999年春通過第四屆村委會直選,一直連任至2018年秋的19年村長生涯,它使我這個徽文化的“苦行僧”活出了另一面的人生,鑄就了別樣的“輝煌”。
1999年秋,通過補選我當上第四屆宅坦村村委會主任,在履行好我本職工作之余,看到鄰村寫《旺川古今》,埋藏我心底的“文泉”因此激活,我決定寫一本宅坦村志,在村民尤其是旅外鄉賢的支持下,經過兩年的采寫,我主筆有20多萬字的村志《龍井春秋》刊行,稍后,安徽衛視以“宅坦村的記憶”為題播出了半個小時的專題片。
之后為反駁杭州有人否定胡雪巖原籍績溪的觀點,我又一頭扎進去搜集胡雪巖是績溪人的證據,先后與胡雪巖嫡裔及其兄弟的后人及杭州胡慶余堂老藥工等聯系上,獲得許多胡雪巖家族先世和籍貫的珍貴資料,于2005年又寫成了《胡雪巖、胡適家世家鄉》一書,新華社記者戴浩以”文化村長″為題刊發專稿,不少權威媒體作了轉發,于是我有了文化村長的譽稱。其間,我又多次應邀參加社會學、徽學等國際學術會議和去大學講學,以”四不象″的身份在大會上和大學講壇上發言。
2008年以來,先后被華中科技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安徽大學聘為特邀(特約、特聘)兼職研究員,其中2018年9月被安徽大學農村和社會經濟發展研究院聘為專職研究員,牽頭創辦了安徽省首家村級博物館——績溪宅坦村博物館。2016年以來又跑遍安徽全省、績溪全縣撰寫《安徽胡氏通志》和《績溪胡氏志》(將付梓)。所幸的是,兒子長大考上了大學,也算終于圓了我的“大學夢”。
回首我的高考經歷和人生閱歷,我深切體會到:考上大學人生能夠出釆,考不上大學走上社會,只要努力拼搏,勵志開拓,一樣能有精釆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