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兒子給父母的遺書(一位母親寫給孩子的遺書)
親子之間溝通的障礙,會成為一道巨大的裂痕,傷害到孩子和父母的心靈。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唯有理解、傾聽和共情,才是那把打開心結的鑰匙。
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媽媽求助:在女兒手機里發現遺書,她是怎么了?
這個媽媽說,女兒的脾氣很不好,總是和他們吵架。
在最近一次吵架后,媽媽沒收了孩子的手機,讓孩子好好反省,沒想到卻意外發現孩子在手機上提前寫好的遺書。
本想找孩子好好聊一聊,結果沒說幾句話就被孩子趕出房間。
媽媽覺得很無助、很擔心,她不敢相信女兒竟然會有“死”的想法。
直到看完這封遺書,才明白孩子的無奈和絕望。
孩子在遺書里寫道:
“我很煩,做什么都很煩,睡覺會被罵,不吃飯會被罵,吃顆糖也會被罵。”
“你們都是對的,我都是錯的。只要我反駁就是不孝。”
而媽媽以為的溝通,其實只是單方面對孩子的責罵和控制。
只要孩子稍有意見,父母就喜歡用身份來“鎮壓”。
無效的溝通,在日積月累中成了她身上最厚重的痛苦,逼得她走到了絕路,只想一死了之。
記得中國著名繪畫心理分析師陳勝老師說過:
“壓死駱駝的,永遠不是最后一根稻草!70%“問題孩子”的情感訴求在家庭中都被父母忽視了!
就是這日積月累的壓力像無數根稻草,密密麻麻交織在一起,最終讓駱駝無法呼吸,直至死去。”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把親子間的距離拉得越來越遠;
對孩子的溝通欲望的壓制,則讓親子間的裂痕越來越大。
“為你好”是最霸道的親子溝通
《少年說》里的胡伊諾,總是被媽媽逼著去參加各式各樣的比賽。
倍感壓抑的她跟媽媽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好和厭惡,你能不能多尊重我的想法?”
話還沒說完,媽媽張嘴就說:“我是為你好。”
聽到媽媽的話,女孩心急得說話都結巴了,乞求般說:“你能不能多聽聽我的意見呢?”
然而,無論她說什么,媽媽都拒絕接受。
孩子在臺上,一臉委屈、無奈和失落,但媽媽無動于衷。
喬拉米卡利曾說:
“如果沒有共情,我們就無法相互理解,也無法相互尋求支持、鼓勵、溫存和愛。”
共情是一座橋梁,一頭是父母的心,另一頭是孩子的心。
橋梁斷了,父母和孩子之間,就會有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
曾經看過一個公益微電影。
小男孩子豪喜歡拉小提琴,因為這會讓他想起和父母一起玩耍的幸福時光。
有一次,他回家拿出小提琴擺弄了幾下,媽媽就沖進來搶過小提琴,憤怒地斥責他:“你這個月成績又墊底,你都這么大了,怎么還不懂事!”
他抬起頭,不安地看著媽媽,委屈地為自己辯解。
然而才張開嘴巴,媽媽就十分不耐地繼續斥責:“你別說這些,趕快寫作業。”
后來,父母為了讓孩子的成績能提升,甚至不顧他的意愿,強行幫他轉學到重點學校。
子豪想拒絕,但爸爸媽媽不停地指責他:
“小孩子有什么適應不適應的。”
“別人能行你為什么就不行?”
“你別說了,爸媽都是為你好。”
子豪低著頭,手指不斷摳弄著抱枕上的圖案,面無表情地聽著父母的話。
心理學家李雪說:
“對精神生命最后的扼殺就是否認孩子的真實感受,用自己的判斷替孩子做選擇。”
許多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模式都大同小異:
以“為你好”為名,拒絕孩子給出的意見。
卻不知正是父母的說一不二,讓親子之間逐漸陷入僵局。
不被聽見的孩子,到底有多絕望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
一個男孩在上學路上突然崩潰大哭。
他佝僂著坐在路邊的長凳上,雙手緊緊拽著自己的衣領,哭得歇斯底里。
平時,父母給他的壓力非常大,他的想法,他的感受,父母都不放在心上。
身邊的小伙伴笨拙地安慰他:“他們關心你。”
話音還沒落下,男孩尖叫著打斷: “他們關心我,那他們就不會來安慰我?”
他委屈地訴苦,凄厲地哭喊。
最后,更是跑到車來車往的馬路中間,想自殺。
如果不是同伴及時沖過去把他拉回來,后果真的不堪設想。
其實,沒有一個孩子的崩潰是突如其來的。
孩子未曾說出口的話,那些委屈、絕望通通被強行壓在心里。
等到壓不住了,這些情緒就會像火山一樣噴發,侵蝕著孩子的千瘡百孔的心靈。
朋友是心理醫生,曾和我講過一個女孩的故事。
女孩14歲,在學校遇到同學霸凌,當她把這件事告訴父母后,父母覺得這只是同學間的小摩擦,并不是什么大事。
父母的不重視,讓她孤立無援。
焦慮和恐懼與日俱增,本來學習成績還不錯的她,成績直線下滑。
一次期中考,女孩的成績從年級排名前20變成前50。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特意把女孩和父母留下,希望父母在家能多和孩子溝通。
然而一回到家,父母沒有關心孩子的狀態問題,而是劈頭蓋臉責罵她:
“不好好讀書,你心思都哪去了?”
“不想讀書,你就去死好了!”
聽完父母的話以后,她一聲不吭,喪失了所有說話的欲望。
自那以后,她經常會聽到一個聲音對她說:“你去死啊!”
這個聲音就像一個魔咒驅使著她去割腕,想辦法“死”。
“當我用刀割開手腕的時候,我只有一種感覺,那就是解脫。”
記得《溝通的藝術》中有一句話:
“溝通、他人的陪伴,是人類最基礎的需求之一。”
如果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最終的感覺只有無力和痛苦。
這種痛苦,像是鈍刀子磨肉,刀刀磨在孩子心上,日積月累中成了孩子最深的折磨。
會低頭的父母,才能讓孩子卸下心防
美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談話方式是“暴力”的,常常會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而注意到對方的感受、需要和請求,能讓愛重新融入生活。
韓劇《請回答1998》里,正煥和媽媽的關系一直都比較僵硬,母子之間很少溝通。
有一天,媽媽在和別人閑聊的時候,善宇媽媽對正煥的媽媽說:“正煥的運動鞋被同學搶了,你不知道嗎?”
一臉錯愕的正煥的媽媽這才看到兒子穿著很不合腳的鞋子走過。
媽媽走進正煥的房間,笨拙又努力地試著和孩子溝通,正煥卻繼續低著頭,不予理會。
母子之間,仿佛是兩個互不相識的人,疏離又陌生。
媽媽滿眼都是難過,她委屈地說:
“你知道我有多羨慕善宇媽媽嗎?善宇什么都跟她說。
就算不是全部,你考慮跟媽媽說幾樣,以后告訴媽媽,好嗎?”
正煥偷偷笑了一下,但媽媽沒看到,只能失落地離開。
走到門邊的時候,媽媽突然走回來,笨拙地抱了一下兒子。
她打開門準備離開的瞬間,正煥突然轉過身說:“媽媽,給我買雙運動鞋吧,我得弄丟了。”
這一次,正煥終于把封鎖的心敞開了一點,媽媽也心滿意足地笑了。
想解開孩子的心結,最重要的一步是先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釋放出來的愛和關心。
就像前面的子豪,因為父母的不理解,他漸漸把自己封閉起來,甚至患上情緒式胃痛。
直到父母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才知道孩子的心病是他們給的。
后來,父親重新送了孩子一把小提琴,向他道歉。
收到小提琴的瞬間,他驚訝地看著爸爸,伸手摸著小提琴,臉上的陰郁一掃而光。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同頻共振,意為同樣頻率的東西會共振,共鳴或走到一起。
和孩子溝通也是一樣的道理。
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接納孩子的感受、傾聽孩子的心聲,戒掉無來由的辱罵和斥責,我們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里。
心理學上說:“看見,即是療愈的開始。”
聽見也是。
當孩子的心聲被聽見,情緒被看見,心里的傷口才會慢慢愈合,冰冷的家,才有溫度。
印度作家泰戈爾有句名言:
“用鐵錘無法開啟的鎖,唯有吻合那把鎖的鑰匙才能開啟。”
很多時候,一些親子矛盾和孩子的教育問題,正是源于父母拒絕傾聽。
傾聽恰恰是父母進入孩子心理世界的鑰匙。
無論是否中聽,都請去聽聽孩子的心聲。
傾聽的姿態,能讓孩子知道父母的眼里、心里永遠都有他們的存在。
懂得傾聽孩子的想法,看見孩子真正的需求,才能給予他最恰當的幫助,也能激發孩子潛藏的無限動力。
愿我們的孩子都能成長為一個明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