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期跟父母作對怎么辦(對待孩子逆反的家長)
兒子有一段時間總愛與我對著干,和他說過很多遍,不能在房間吃東西,平時吃過的食物殘渣要放進垃圾桶。他當時滿口答應,但我在搞清潔時依然能從各個隱蔽的地方掃出各種垃圾。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有時,我會從書架的叢書中發現一些吃剩的水果殘渣;從門后面掃出糖果紙、包裝袋及做手工留下的紙碎;從床底下掃出一些失蹤已久的襪子、小物件、餅干碎;從沙發底掃出撲克牌數張、玩具數件、食物殘渣數樣,這些殘渣還隱隱散發著一些令人迷醉的“香味”。
而兒子的所有這些杰作正是我嚴厲禁止的,看到這一大堆掃出來的“作品”,我極力壓制體內即將噴薄而出的怒火。
極顯溫柔地問:“兒子,媽媽說過,這些東西不能亂扔,要放進垃圾桶。”換來的卻是兒子滿不在乎的回答:“我就想扔,我就要扔!”說完,還用一副挑撥的眼神看著我。
看著兒子一副無動于衷的樣子,我不禁想起那個曾經又懂事又聽話的孩子。兒子這是怎么了?是逆反期到了嗎?
所謂逆返期,就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獨立意識和成長意識日漸增強,急于想擺脫父母的管控,而產生的逆反心理,并由此而產生一些與父母對抗的行為。
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三個逆反期:
1、第一個逆反期:在孩子2-4歲的時候。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有自我的意識,對自己喜歡的事物也會開始有自己的主意。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會表現得不那么聽父母的話,有時甚至會故意挑戰父母的權威,以向父母展示:我要長大啦!
2、第二個逆反期:一般表現在孩子7-8歲的時候。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開始上學,接觸了很多新事物和新知識,有了自己的主見,開始認為自己是一個小大人了。如果父母還是用以前的教育方式,一味要求孩子服從,和強制孩子的行為,就會引起孩子的不滿和反抗。
3、第三個逆反期:就是孩子青春期的時候。青春期的孩子,最渴望的就是自由、平等、自主。這個時候的孩子最想擺脫父母的監護,如果的教育方式還是如以前一樣的簡單粗暴,孩子很自然地會與父母直接對抗。
孩子為什么會有逆反期呢?
1、父母管教過嚴,限制過多。
父母平時管教過嚴,限制過多,孩子的一些需求得不到滿足,時間長了,孩子情緒就會爆發,就會逆反。
我孩子的第一個逆反期是在上幼兒園小班的時候出現。那個時候兒子表現得很逆反,我不讓他做的事,他偏要做;我不讓他吃的東西,他偏要吃,達不到目的不罷休。
有好幾次,我去幼兒園接他,他都吵鬧著要先買根棒棒糖才回家。平時我極少買零食給他吃,而且他鬧的那段時間喉嚨正發炎,我就更加不同意了,直接拒絕了他的要求,他就一直哭,一直鬧,一定要買到棒棒糖才肯回家。
平時孩子要買零食,我一般只需哄幾句,兒子便會很聽話,不再吵鬧。這次他的情緒突然爆發,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管教方式不對,對兒子管教過嚴,他平時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所以才會以這種逆反的方式發泄情緒。他的逆反行為也是在提醒我需要改變我的教育方式。
2、父母期望過高,嘮叨過多。
有些父母總是喜歡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逼著孩子學這個,學那個,而從來不管孩子是否喜歡學,是否有能力學好。
父母嘮叨式的教育也最容易引起孩子反感的一種教育方式。講得多,嘮叨得多,孩子聽得煩,很自然就會去反抗。
對于孩子逆反期的孩子,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1、減少對子女的控制。
有些父母對孩子管教過于嚴格,過于壓制。常言道,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孩子的逆反心理就是這樣產生的。所以父母減少控制,可以減輕孩子的逆反情緒。
2、尊重孩子的意見,給予適當的自由。
孩子很多時候逆反,是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意見得不到尊重。父母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凡事多和孩子商量,尊重孩子意見,孩子就不會產生逆反心理。
曾有一段時間,兒子很喜歡放學后和同學一起玩,玩到六點多才回家做作業。我很生氣,不允許他和同學去玩,命令他放學后馬上回家。
兒子沒有出言反對我,但此后卻以各種理由推遲回家的時間。一會說老師放學遲了,一會又說留堂了,一會又說掃地慢了影響了回家的時間。但我心里明白,這只是他的借口,真正延遲回家的原因依然是放學后和同學玩。
這次我沒有正面批評他,我明白到一味地限制起不到作用。孩子是因為玩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才故意逆反的。
我決定改變方式。我拉兒子坐到我身邊,我問他是否很想放學后和同學玩?兒子回答我說:是,放學后和同學一起玩很開心。于是我告訴兒子,我說不反對他放學后和同學玩,但玩太久會影響做作業的時間,媽媽不希望他因為玩而影響學習。所以希望他放學后玩15到30分鐘就要回家。
兒子說要玩夠30分鐘。我尊重孩子的意見,同意他玩30分鐘的決定。兒子很開心,也很守時,每天玩夠30分鐘便準時回家。
后來,兒子放學后便漸漸不再在外面玩,而是直接回家。我問他為什么不玩一會再回來?兒子答道:要玩的都玩過了,沒什么好玩的了。
我不禁竊喜,以前強硬禁止都解決不了的難題,現在適當滿足反而輕松解決了。
3、多點肯定和認同孩子。
很多父母都喜歡用嘮叨的方式教育孩子,因為怕孩子出錯,怕孩子吃虧,所以總是不斷地嘮叨孩子:這樣做不行,這樣做是錯的;這個你做不到,不要去做,那個更適合你……
連綿不斷的嘮叨和否定,會令孩子反感和逆反:父母覺得我不行,我偏要做給他們看。
很多孩子的逆反行為就是這樣產生的,孩子這樣做只是想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認同。如果在生活中父母多點相信孩子,多點肯定和認同孩子,孩子的情感需求得到滿足,就不會發生后面的逆反行為了。
總的來說,孩子的逆反是有明確針對性的,即孩子逆反的正是他在生活中沒有得到的這些東西。例如自由與平等,如果父母在生活中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尊重和理解孩子,孩子也沒什么需要“反”,沒什么好“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