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需要有同理心,你做到了嗎英語(親子溝通,需要有同理心,你做到了嗎英文)
我是安妮,點擊右上方“關注”,每天為你分享【育兒心得】【幼小銜接及小學相關資料】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孩子要有同理心,懂得分寸感
我們在生活中和別人發生矛盾的現象是很普遍也是很正常的,要想解決這些矛盾,離不開同理心。我經常會告訴孩子,我們所說的同理心,就是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
這樣的引導既可以幫助孩子在事情當中很好地去掌握人物的線索,知道事情發展的方向,而且還可以幫助孩子打開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其他人。
同理心還有一個更大的作用,就是幫助我們在人際交往當中獲得更好的溝通,甚至在家庭方面的溝通也會變得更和諧。
語文書也有相應的要求,比如說二年級的語文書,有一個口語交際的練習,就是要求孩子們需要注意說話的語氣。
我們在說話的時候要用什么樣的語氣才會讓對方覺得舒服呢?其實說話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重點是孩子要知道在什么樣的場合說這句話,帶著什么樣的目的去說這句話。
對于孩子來說,要懂得分寸。所謂有分寸,就是不同的場合,孩子都可以接受別人用不同的語氣對自己說話,只要這個目的是為了自己好。我們并不是在任何的場合都需要用客氣禮貌的語氣去說話的,根據場景、目的的不同,語氣也要發生變化。
但不管怎么變,我們都要帶上同理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用上同理心去溝通。
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景當中,其實可以用不同的語氣來說話,帶著不同的目的。家長要讓孩子在真實的生活場景里面找到自己的分寸感,而且在閱讀理解和寫作文的時候,也能夠幫他建立起人物在這個場景里應該做出哪些準確的反應。
這種指導對于孩子未來在閱讀理解和寫作上,都是非常重要的素材庫。
親子溝通,需要了解和接納
那在親子溝通中,我們又該怎么去做呢?在我們的家庭生活當中,有時候大家在說話的時候,說著說著,就不高興了,越說越激烈,最后以吵架收場。
每次碰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就要回頭想一想,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究竟什么語氣在家庭生活中是最忌諱的,那反之,我們應該怎么做?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有一次,我答應了二寶帶她去游樂場玩,自從大感冒以來,我們已經很少去這些公共場所了,所以她表現得非常興奮。出門的時候,我叫她穿上鞋子,馬上就要出門了。
當我拿起東西,按好了電梯,她的鞋子還沒穿好。我對她喊:“快點出來,電梯馬上要到了!”她也對我大喊:“快了快了,馬上就好!”這時候,電梯已經上來了,她還沒出來,我的情緒馬上就上來了。我的聲音更大了:“你怎么那么慢,我數到三啊,你還沒出來我就自己去了,不帶你去了!”二寶也更大聲:“不帶我去就不帶我去,你自己去吧!”聽到這句話,我更生氣,快速走到她面前,對她說:“我每天那么累,那么多事情做,現在帶你出去玩,你還慢吞吞,沒有一點時間觀念,你是不是想氣死我!”最后兩個人都生氣了,游樂園也沒有去成。
平靜下來后,我反思了自己的行為并對二寶道歉了。這其實是不好的行為,但是我相信很多媽媽可能也會遇上相似的場景,所以,我還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在一個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最好的態度,就是了解和接納。我們已經是一家人,首先要相互了解,而且要接納家里人的現狀,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
在去游樂園這件事情上,作為媽媽,我應該了解,去游樂場玩,準備出門可能需要多長時間?二寶穿鞋可能需要多久?
這件事情上,我的問題是按照我的標準去要求別人,我可能三秒鐘就能穿上鞋,我理所當然地認為,二寶也只需要三秒鐘,但是她讓我等了,我就變得不耐煩。
我應該要理解,二寶穿上一雙鞋可能需要五分鐘,那么我準備出門的時候,就得倒計時六分鐘,留出一點時間,就不會把大家搞得那么著急。
在一個家庭中,好的狀態是始終有正向的表揚,壞的狀態是總是責備。
比如我對二寶說,你怎么那么慢?這個慢的定義,可能就是我不夠了解二寶,到底要多長時間才能把鞋穿好造成的。
我應該這樣做,出門前給她留出六分鐘,預估她五分鐘可以穿好鞋,如果她四分鐘就把鞋穿上了,我就應該表揚她。這個表揚不是說,你真快,而是直接指向行動的,我應該說:“原來我以為你五分鐘才能穿好鞋,這次只花了四分鐘,有進步哦,加油。”
這樣的話,孩子就能接收到兩個信息。第一,我是可以接受她在五分鐘就穿好鞋的。第二,如果她快一點完成這件事的話,是可以得到表揚的。那么,下次孩子就會努力再快一點。
在家庭生活中,比責備更可怕的情緒叫做埋怨。什么叫做埋怨呢?就像我對二寶說的:“我每天那么累,那么多事情做,現在帶你出去玩,你還慢吞吞,沒有一點時間觀念,你是不是想氣死我!”
后來,我問二寶:“當我說我們去游樂場時,你的心情是怎么樣的?”她說:“我特別興奮,我要跟媽媽一起去游樂場啦,我好開心呀。當我的鞋子穿不上的時候,我就有點著急,更加想快點把鞋子穿好。可是我不明白,媽媽怎么這么著急,我也有點兒生氣了,所以你就說不去的時候我就說不去了。”
我接著問:“你那時候還在想什么呢?”她說:“我覺得我委屈,我不知道我做錯了什么,你沒有時間,又不是因為我。”我聽了之后,大為震撼。為什么說在家庭環境里,埋怨可能比責備還可怕?責備僅僅是因為你和孩子的標準不一樣,你遷怒于孩子。而埋怨孩子呢,孩子是完全不知道你的負面情緒跟他之間有什么關聯的。比如說,我埋怨孩子,我覺得自己這么累,還是要陪二寶去游樂園,而事實上她并不知道我這么累和她沒有穿好鞋之間有什么關聯,所以孩子會非常的委屈、生氣。
由此可見,埋怨是家庭環境中非常糟糕的情緒。我相信,我和二寶的這一個場景,家長們也是有些感觸的。
在親子溝通中,同理心真的很重要,需要我們多傾聽,鼓勵幫助孩子,應該避免責備和埋怨。
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需要帶上同理心去說話。首先我們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體會一下對方的感受。然后我們要根據場景和目的不同,選擇合適的說話語氣。
看了我的分享之后,希望家長孩子在親子溝通的時候要時常帶上同理心,相信大家的親子溝通一定會越來越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