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輸在家庭教育上親子溝通(好孩子不打不罵培養孩子300個細節)
家有“熊孩子”一只,上躥下跳,無所不能,分分鐘燃爆你的怒吼底線。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一般來講,“熊孩子”們都有以下幾個特別技能:
1.飛檐走壁:高高的零食柜里的零食瞬間一掃而光;
2.大鬧天空:整潔的房間瞬間被各種玩具所吞噬;
3.雞飛狗跳:一做作業各種頭疼、肚子疼和不會、不知道。

每天吵三吵,青春不顯老!
——老母親的嗓門是一天比一天大,發際線是一天一天的直逼吳彥祖啊!
為了管住“熊孩子”的同時也要做一個“好媽媽”,我看來不下20本書,想著從中找到智慧的力量,幫助我徹底制服“熊孩子”。
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可為什么書中就是沒有緊箍咒呢!
于是,為了不辜負兒子選擇我做媽媽,為了自己的發際線,為了自己的生命,我決定結合書本的知識加上實際生活的境況找到自家“熊孩子“教育的突破口。
一、今日事今日畢——自己的時間自己做主(作業安排)
回到家,不再催他寫作業,自己的時間自己安排。作為家長只有一個要求,8點,最晚8:30之前必須做完學校和家庭作業(家庭作業不宜太多,以孩子不排斥為主),不然不給在學校備忘錄上簽字。
關于這一點,一定要說到做到。
一年級的時候曾經用過這個方法,但最后總會被他的眼淚和第二天可能被老師兇的場景給打敗,無論多晚都給他簽了。就這么一簽,后果不堪設想。這個拖延的壞習慣一直延續到二年級。
所以下定決心要給他改掉。自從有過一次不簽字事件后,他就改變了。一回家就開始整理作業需要的東西,然后安安靜靜的一項一項作業去寫,再也不會一會上廁所,一會喝水,一會看看這個,一會想起那個,更加不會不停的“媽媽”“媽媽”的叫了。因為這個時候我也在看書學習。我們兩個互不干涉,共同進步。
方法建議:跟孩子一起學習,進步;原則指定后一定要說到做到,不要被自己的心軟所打敗。要知道一次打敗后需要付出N倍之前的努力才能夠挽回。當然,在周末時間一定要給孩子時間去玩耍。
試驗結果:每天8點前準時且高效完成作業,周末主動在周五完成作業且周六和周日給自己安排家庭作業。雖然偶爾有一點點小抱怨,但很快就會消失。
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習慣)
“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
我發現父母越多在生活中給孩子幫助和無微不至,孩子的自理能力就越差,重要的是,他完全不能體會到父母的愛和艱辛,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發脾氣和無理取鬧。怎樣才能讓孩子變成一個“會讀書,會生活”的人呢?
方法建議:把日常的生活事務按照重要等級及耗時長短進行分類。
最簡單的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情是上廁所,然后穿衣服(第二天穿的衣服要自己整理好放在床頭柜上),接著刷牙洗臉涂霜(以前都是媽媽給準備好,然后追著洗臉和涂霜)。
為了培養自理能力。早上我會把鬧鐘設置2個,一個是媽媽起床時間,一個是寶寶起床時間。聽到鬧鐘他要自己起床,衣服如果沒有準備好,我也不會給他拿,因為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己做。這個時候他會各種叫喚,各種苦惱和耍無賴,千萬要視而不見。
接著自己準備牙膏牙刷,臉不洗就不洗,霜不涂也沒關系。保證他去學校要被同學笑話的。
試驗結果:雖然前幾天的每天早上都會吵架,媽媽此時一定要心平氣和的給他講道理,但手千萬不要動。過個一個星期,他就知道了,也習慣了。
我家的現在不光會把自己的東西準備好,還會把我的東西準備好。開始慢慢變得懂事了。
接下來準備把收拾自己房間、洗自己的內衣褲和自己做早飯提上日程。
所有的事情都不要急,不要跟其他孩子比,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優點和能力,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悄無聲息的“改造”。
經過以上兩個小小的方法“改造”,我們家已經很少“咆哮”與“哭泣”,卻而代之的是“和諧”和“歡笑”。
感恩孩子在萬千人中選擇了我們做媽媽,我們是不是應該放下心中的“怒氣”,多用一點耐心和用心,陪伴孩子成長,幫助他變得越來越快樂,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