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與高中班主任溝通技巧(高中家長跟班主任溝通例文)
現在很多關于指導家長溝通的文章,都有很高的理論支撐,網上關于家庭教育的理論也是很博眼球。但是,值得關注的是,孩子到了高中,似乎很多理論都不好用了,家長的無力感、焦慮感與日俱增。那么,高中家長應該如何同孩子溝通呢?我在十二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接觸了上百位家長,從這些交流中總結的一點點心得,以系列的形式分享給各位家長。
- “雞湯”要給孩子喝,但是要保證他能吸收
很多年前,我教過一個非常叛逆的孩子,是文理分班過來的學生,是錘石的問題少年。他的監護人只有他爸爸,是一位醫生,剛分班就主動和我通話,介紹他孩子的情況。說實話,這次半小時的通話非常不美麗,這位家長從頭到尾不需要我說,自顧自的介紹他的教育方法,細致到他和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開始我以為家長是想全面的介紹孩子的情況,他一個人帶孩子,工作又忙,確實不容易。但是后來孩子的問題很突出,等我主動聯系這位家長時,他還是在電話中和我講他的教育,我根本插不上話,他不理解他那么有道理的話,為什么他兒子就不聽,頗有一種“我感動天感動地為什么就不能感動你”的茫然。第二次通話仍舊很不美麗,你說在家長和班主任的溝通中,你不讓班主任說話,你啥意思啊?
誠然,我覺得作為一位有文化的家長,他的很多話真的很有道理,但是,我只想問,你的教育是在感動自己,還是在感動孩子?原來有一位同事說過很有道理的一句話——老師要考慮的不是自己講什么,而是怎么講能讓學生接受。這位家長犯了溝通上致命的錯誤——不會傾聽。
還是那句話——傾聽是美德。
班主任在和學生溝通時,一般會先表揚學生,目的是讓學生放下戒心、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從他的表述中調整思路,逐步溝通。孩子們的每一天都是新的,甚至可以認為在他的成長之路上,每一天的想法都是新的。當外界的輸入、刺激增加時,他有時會“應接不暇”,家長要保持亦師亦友的角色,多去聽孩子說,從他的表述中判斷他的迷茫,這樣才能判斷他需要夏日艷陽還是冬日晴空。如果發現孩子的問題或者迷茫是我們暫時也不能解決的,那就只傾聽,冷靜了再想辦法解決,絕不要因為維護一時面子給出錯誤指導,從而失去孩子的信任。
小孩子大多愿意和家長溝通,一旦他覺得溝通不被重視,或者攤開心扉換來的只是指責和說教,那他就漸漸不愿開口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總是掌握話語權的那一方,一個心智半成熟的高中生想獲得平等,就會試圖挑戰這種權威。這種時候,即便家長說的再有道理,無奈他不愿接受,所以本質上要給孩子一定的話語權,不管他說的在不在理,不要立刻反駁,也不要發火,要知道口頭教育不是教育的唯一方式,而發火也只能說明你沒轍了,只能動用父母之威了。
那家長具體該怎么做呢?
- 多讀書,提升自己,孩子會有一半的自信來自父母。
- 少說一句,不要總想說最后一句。
- 尤其是媽媽,不要再絮絮叨叨,孩子疲憊時,只問冷暖。
- 營造孩子防御最低的環境,再開展自己的教育,但不能貪心,要能解決具體問題。
- 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一定先各自冷靜,想到辦法再解決。不要被腎上腺素控制,用一句話或者一個詞傷了孩子的心。
今天到這里,還是去上課,后面會陸續更新,希望家長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