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14歲孩子發現父母做那件事)
在發展心理學中,14歲的孩子正值青春期,易沖動、不聽勸,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 ,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情,越起勁兒對著干。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14歲現象”。
文丨銘非小貝
圖丨熊貓辦公
在多數父母的眼里,14歲的孩子,都長得和大人一般高了,該懂事、知是非了,對他們的很多叛逆行為不理解,總有種“這么大人了,怎么說都說不通呢!”的無奈。
其實,他們不是故意和家長對著干,而是由于成長期的家庭教育、生理原因和外界環境影響造成的。
這個階段的孩子,能夠感知到豐富的情緒,卻又受限于前額皮質的發育不成熟,無法擁有成年人控制行為的能力,認知經常處于混亂和矛盾狀態里。
研究表明:青少年能夠權衡自身行為的好壞利弊,但他們更關注這些行為能否給自己帶來快樂和刺激,而不顧安全與否。該階段的孩子容易出現以下6種行為特征:
1. 自我感覺“長大了”,表現意識增強;
2. 常將一些道聽途說的觀點當成真理,與大人爭辯;
3. 有時候自信膨脹,有時候自卑怯懦;
4. 意志薄弱,適應性差,心理空洞易追星;
5. 出現消沉、頹廢、麻木等不正常情感;
6. 出現暴躁、報復、易激動、尋求刺激等現象。
不過,孩子的這個階段雖然可怕,但也蘊含無限可能,處于可塑性很強的“造型期”。
只要父母做得好,反而更容易讓孩子往期待的方向發展。
一、設置底線,理解接納。
父母的理解和接納,對14歲左右的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尤其是習慣通過指責糾正講道理方式教育孩子的父母,更要提醒自己這一點。
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更容易出現叛逆的“14歲現象”。原因很簡單,小時候的他雖然順從聽話,但內在壓抑了很多憤怒,到了這個年齡階段更容易爆發出來。
另外,父母也要借助合適的時機,與孩子達成不可越界的底線,比如:不主動參與打架斗毆、不尋釁鬧事、不對任何一位長輩動手、 絕不做超出法律法規的事情等。
讓孩子知道父母的底線在哪里,同時又感受到充分的被信任、被接納、被理解,才會學會自主地約束自己的行為。
二、多聽多看、少批評。
很多父母都習慣于說教,卻往往不太會傾聽。孩子的話還沒說完,一覺得不對就著急打斷糾正,似乎這樣就快速高效地解決了問題。其實,這反而是最慢最無效的方式,對孩子來說,他會覺得你根本就沒理解他妄下結論,漸漸地就不愿意和你多交流了。
除了要多傾聽,還要少批評。尤其是不要當著外人或者在公共場合指責孩子的問題,這個階段的孩子自尊心都很強,如果覺得面子受傷會很容易做出過激的行為。即便是在家里,批評也要點到為止,給孩子留些自己思考是非對錯的空間。
三、多正向激勵。
現在的初中生,學業壓力都很大,父母除了關注學習成績外,也要多發現孩子身上的其它閃光點,比如勇敢、責任心、創造力等,多正面鼓勵,會激發孩子的積極動力和強大自信。
四、自我提升和成長。
在孩子的這個階段,家長如果有以下4種心態,也是需要及時調整和成長的。
1. 認為這個叛逆的孩子是來折磨自己的,受害者的心態;
2. 對叛逆的孩子感到無能為力,完全失去或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能力;
3. 因為孩子的問題疲憊不堪,陷于絕望,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和熱情;
4. 認為孩子出現叛逆等行為,是自己教育的無能和失敗,挫敗感強。
如果父母有以上心態的出現,建議去學習和提升自己,通過自我的成長,來帶動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