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說?(如何和孩子溝通,孩子愿意聽)
有效溝通,是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有時候,爸爸媽媽忍不住朝孩子發火,常常是因為沒法和他溝通,說了不聽,
聽了不懂,懂了不做,軟硬不吃:
- 強硬的態度命令他,十有八九是反抗。
用獎勵哄他?可能開始管用,之后就知道跟你談條件,沒完沒了。
當你對孩子的行為不認可,希望他聽一聽你的建議時,下面這6個溝通方法會更容易讓他接受。
別急著否定,把話正著說
否定是一種負面強化,你越說“不要大吼大叫”“你怎么又亂放東西”,孩子的注意力越在不好的事情上。直接給他正面的提醒更有效,孩子有了方向,改正得更快,還能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很多好的行為,都是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建立起來的。平時多及時肯定孩子,幫他加深好的印象,也會比糾錯更重要,比如“寶貝你剛剛玩好玩具車,把它們都放回玩具柜了,真棒!”
先理解情緒,再解決問題
當你跟孩子他爸說起煩心事的時候,他的哪種回應會讓你想和他繼續說下去?是看似安慰卻說,“這沒什么大不了的”,還是感同身受地說,“這件事讓你很不好受吧”,然后陪著你,和你一起想辦法?
就算不認可孩子的行為,也可以先接納他的情緒,如果難過就允許他哭一會,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以后,再引導他思考原因,一起尋找解決辦法,他會更容易聽進去。
有限的選擇,賦予主動權
直接命令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不如從孩子容易做、也感興趣的事情入手,以詢問的方式賦予他主動性:
- 孩子不想回家:“你是想要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地走回去,還是像企鵝一樣搖搖擺擺地走回去呀?”
- 孩子還想看動畫片:“現在該讓眼睛休息一下了,你是想媽媽帶你出去玩一會兒,還是給你講故事呢?”
孩子有選擇之后,這種自己能決定的掌控感會讓他特別來勁,更愿意配合,以后無論遇到什么事兒,他也會學著考慮多種解決方法,心態更加積極向上。
有趣的游戲,溝通的魔法
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游戲就是親子溝通的捷徑。有時候,大人表現地夸張一點、有趣一點,模仿孩子喜歡的玩偶,邀請他來扮演一個角色,就會是孩子喜歡的游戲:
- 小熊發現你的牙齒臟了,它想幫你刷牙可以嗎?
- 我們來當醫生,看看能不能搶救這個玩具吧?
- 媽媽手上有工作,打完這個電話就陪你玩,你能不能做我的保鏢,先幫我守住門口,不要讓別人來打擾我?
好奇地提問,引導孩子想辦法
孩子還小,很多事情難免做不好,錯誤就是他最好的學習機會。因此,遇到問題千萬不要嘴里埋怨他不會做,手里又幫著他做,不如在提問中引導孩子想辦法吧:
- 下一次,怎么避免牛奶灑出來呢?
- 想要準時到幼兒園的話應該怎么做?
- 有什么辦法可以讓這個玩具,讓你和弟弟都能玩到呢?
- 媽媽知道你想要……,不過……,不如我們一起……好不好?
- 怎么做更好呢?
不用刻意教,多親身示范
有時候刻意教他,孩子的能力可能還達不到,比如像打招呼,孩子2歲左右才會有社交意愿,而且這時候還不懂社交禮儀,當著外人的面催促他打招呼會讓他很反感,說他不禮貌,更是容易傷及自尊心。
人最初的行為是從模仿開始的,最好的辦法,是給他做個好榜樣,不僅尊重了孩子,他也能耳濡目染,慢慢明白在人際交往中,互相尊重的重要性,有一天自然能發自內心地向別人問好。
以上就是6個和孩子溝通的實用技巧,你學會了嗎?
能否運用好它們,更重要的還在于,能不能在溝通中看見孩子、尊重孩子、及時回應孩子,真誠地和他有商有量,讓孩子知道,你們一起溝通很重要,而不是強行要他聽話。
“你可以把馬兒牽到河邊,但不能強迫他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