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比不愛讀書更可怕的是,一個孩子不貪玩(北大家長經驗分享)
小時候的煩惱,長大是上清華呢,還是上北大呢?長大了,才發現是自己想多了。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我真實地看到有此煩惱的人,是北大嘉森學長。他當年是衡水中學文科狀元考入北大的。
北大嘉森學長在一個視頻中很幽默地講了自己被清華、北大“搶”的過程,他說,高考成績出來前,他爸爸先接到了北大招生組的電話,他們很“狡猾”地說,嘉森的成績可能達到了北大的錄取分數線,但是還不能確定,如果想要確定的話,最好是嘉森同學給我們簽一個合同,我們提前錄取他。
嘉森爸爸一聽,還有這么好的好事,提前錄取,北大真善良。他給爸爸說,不要著急,聽聽清華怎么說……
看起來也只有真正的學霸才會遇到這個問題,上清華呢還是上北大呢?普通孩子如何成為學霸呢?就是借鑒學霸的成功經驗。
北大嘉森學長應邀去全國各地很多中學做公益演講無數場,用自己的成功經驗,向同學們傳授各科學習經驗,現場和同學們互動,解決同學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
為了幫助更多的孩子,他將自己的學習經歷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寫入了他的著作《心的力量》和《49天成為小學霸》中。
北大嘉森學長說,7~14歲是塑造孩子的關鍵時期,但是很多孩子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
我們每天督促孩子學習,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識都塞給他,但是會發現他也沒有那么容易理解,因為這個學習是被動的,只要讓孩子主動起來,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他得去學,只要他學習將來能成長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將來的生活能夠更加美好。
當孩子知道只有通過主動思考問題,我才能夠理解某個知識點時,家長就省心了,老師也省心了,因為孩子他是自己主動學習的,這樣他的成績才會往上走,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本身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們要塑造孩子的三觀體系,把學習本身這件事、學習的態度一定要擺在一個核心的位置。
《49天成為小學霸》,就是把主動學習,學習的態度等品格放在了塑造孩子的三觀體系的核心去做,這樣孩子就能夠抓住他的立身之本。
孩子自己知道他作為一個學生,他的天職是學習,他會有學習的動力。但是如果我們家長跟孩子講這樣的話,不由得就想多說幾句,孩子聽了會覺得是嘮叨,是說教,他會抵觸。
孩子小時候還聽父母說,孩子大了,父母一說孩子就煩,也許父母越說孩子越不愿學習。
孩子的心理:我已經很煩了,很枯燥,很無聊了,你還在那里說。這樣的說教親子關系很容易受到破壞。
所以,建議父母讓孩子看看《49天成為小學霸》,這本書就是在解決學習讓我厭倦,怎么辦?那我為什么非得學習啊?我覺得不夠聰明怎么辦?我缺乏自信怎么辦等等。
孩子想問的,父母想說的各種學習問題,北大嘉森學長作為一個學習的成功者,從“我”的角度,而且是蹲下來啊,以一個平等的視角給孩子了一個答案,這樣就規避嘮叨和說教。
讓孩子能夠跟家長站在同一個角度去解決學習中的問題,讓他明白,原來是這個意思啊,家長平時所說的,老師平時所說的,原來是這個意思,讓他主動能夠去學習,這是很關鍵的一步。
孩子知道主動學習后,但是,學習中會遇到各種問題,比如,驗算有必要嗎?作文怎么才能不寫成流水賬啊?每一本書都要認真讀嗎?我需要學“奧數”嗎等等這些具體的問題,嘉森學長給孩子們一一回答。
還涉及到除學習之外孩子關心的問題,比如,我需要注重自己的外表嗎?我被欺負了怎么辦?對異性產生好感正常嗎等等。
我家孩子拿到這本書,迫不及待地一口氣讀了10多個問題,孩子喜歡打游戲,還提前對照目錄看了第29天的,“喜歡打游戲,為什么不可以打?”看完若有所悟地說道原來是這樣啊!
孩子看書的目的是改變自己,父母引導孩子慢慢讀,多多揣摩,找到學習中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癥的解決方案,書中思想讓孩子通過文字本身去體會。
父母讀完本書,親子教育的困惑得到啟發,但是我的看法是,父母不要想著自己讀完給孩子轉述,要讓孩子直接去讀,家長能提供的幫助就是引導孩子讀,陪著孩子讀,不認識的字或意思給孩子說說。低齡孩子可親子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