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傾聽:讓孩子說出心里話的讀后感(用心傾聽讓孩子說出心里話讀后感)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1傾聽是表示關懷的一種方式
父母要學會傾聽,這不僅僅是一種表示關懷的形式,也是了解孩子最有效的途徑。身為父母的你有必要定期抽出專門的時間來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視,而孩子對你的信任感也會越來越深。這樣一來,你的孩子才會向你祖露內心世界,讓你知道他對事物的看法和感受。父母要學會聽,孩子才會說。
“傾聽孩子的心聲”是家庭教育最為重要的一環。因此,學會傾聽也是父母用行動去關懷孩子的一種途徑,父母只有這樣做,才能搭起與孩子進行心靈溝通的橋梁!
2和孩子交流時要少說多聽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提倡身教重于言教,但從家庭教育咨詢中反映出來的問題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是“言教重于身教”,也就是“說話”太多,尤其是做母親的,這樣的教育效果不但不佳,有時還適得其反。所以,作為父母應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著重培養自身的教育意識和教育行為,使言教和身教相統一,身教重于言教。多傾聽,少說話,是一劑良方。給父母一些建議:
(1)簡單的事情不必解釋
父母要明白,對于有些簡單、普遍的道理,孩子并非不懂,做父母的如果過于解釋,反而會使孩子心生厭煩。
(2)不再沒完沒了地嘮叨
嘮叨適可而止,盡量少說多聽,為孩子提供貼切的、有實質性的幫助。在此基礎上,還會有哪個孩子認為父母的話是“說教”讓人心煩的嘮叨?還有哪個孩子不愿向父母請教?太多,會把孩子弄得無所適從。孩子對母親沒完沒了的數落和長篇大論的說教是厭煩的,如果父母的高論與事實相差太遠,效果更是可想而知了。
(3)保持平等的地位
家長與孩子談心時,往往保持居高臨下的態勢,帶有命令式的口氣,孩子在這種氣氛下,往往帶有一種恐懼或逆反心理,從而不愿吐露心中的秘密。如保持平等的地位,以朋友的身份和口氣與孩子交談,孩子就比較容易接受,從而很自然地與家長一起探討學習和生活中的疑點和難點,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與創造力。
家長應以關懷的笑容、信任的眼神、理解的心態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說完,以平和商討的口氣與之交流。
可是,有些時候,家長往往會板著面孔并打斷孩子的話,須知,這樣做既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會使孩子從此不愿向大人吐露心聲,形成溝通的壁壘,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利。
(4)應面對面聽孩子說話
因為孩子小,聲音弱,所以大人在傾聽孩子說話時,最好使自己在身高上與孩子處于平等位置,互相凝視著,這樣效果才會更好。
3鼓勵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重視交流和合作的社會,孩子的說話能力和講話水平,被用來當作評價個人知識、修養和能力的重要標尺。所以,父母要重視對孩子說話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對于像上面故事中的章顯這樣不愛表達自己想法的孩子,一定要鼓勵他主動地說出自己心里真實的想法。
(1)父母要學會引導、激發孩子說話的欲望
那些性格內向的孩子常常喜歡獨自一人玩,默默地做事,對于這樣的孩子,父母要千方百計地引導他說話,把他說話的欲望給激發出來。問孩子一些問題,盡量避免問那些只需要孩子點頭說“是”“有”或搖頭說“不是”或“沒有”這一類問題。可以問他一些學校里的情況,比如“老師是怎么夸獎你的”“班里和你最要好的同學都有誰”等。
(2)父母要學會指導、幫助孩子說正確的話
孩子說話時可能會出現用詞不當、前言不搭后語等現象。父母在聽的過程中,要隨時幫助孩子選用正確的詞匯,要求孩子有準備地搭配語言,讓孩子把話講完整,教孩子把想講的話聯系起來思考后再講出來。長期下來,孩子語言的準確性就會不斷提高。
(3)父母要注意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
由于孩子的知識面較淺,接觸外界的機會相對要少,辨別能力比較低,所以,他們說的話常會與客觀事實不符。父母在聽的過程中,應注意把握孩子的說話內容,正確地判斷,并給予積極的肯定。在父母與孩子共同的評析過程中,孩子思想的準確性、深刻性會變得更好。
思辨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讓孩子多看一些科普書、電視新聞,了解世界、了解社會,平時多跟孩子交流、討論一下人和事,多參加社會活動。在家庭中不管討論什么問題都讓孩子發表意見,也可以鍛煉孩子的口才。多看書,學習書中優美語言的用法,學習多了邏輯思維自然有條理了,孩子也就會引經據典,語言表達更具說服力了。帶著孩子走出去,開闊視野,多與他人交流。只要有機會就與孩子說話,有意識地反問、提問。讓孩子在聚會時發表自己的意見,全家人一起演講,大家相互提意見,哪怕孩子說得不好,也要鼓勵他。總之,父母要多給孩子提供訓練說話和鍛煉口才的機會與環境,提高孩子的情商。
4傾聽的同時,還要尊重孩子的意見
傾聽的實質是一種對孩子的尊重。在傾聽的同時,孩子已經接受了父母傳遞過來的尊重信息,他們就會更親近父母、信任父母。傾聽孩子的談話,贏得孩子的信任,彼此交流就沒有障礙,這樣,親子溝通時父母就能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動,以便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因此父母必須記住:
(1)傾聽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
沒有任何事比聽完孩子的話更重要。傾聽孩子的談話就是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孩子就會與你更親密。
(2)傾聽時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傾聽時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孩子做出合理的選擇時要支持,做出不合理的選擇時要引導孩子做出合理的選擇。
5傾聽時要注意觀察孩子
(1)關注孩子的面部表情
孩子情緒和感受的變化,最早會體現在臉上。比如孩子笑的時候說明心里是高興和愉快的;哭的時候可能是委屈、悲傷、痛苦、傷心的;孩子點頭,表示同意;搖頭,表示否認;眼神集中,說明孩子對該事物感興趣;面露疲憊,說明孩子覺得無聊等。面部表情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父母掌握了孩子的面部表情變化,才會更好地把握孩子的情緒和心理變化。
(2)留意孩子說話的語調和語氣
孩子的非語言表達方式有多種,語調和語氣是其中很重要的形式。孩子如果感到緊張、害怕、恐懼,就會出現結巴的現象;孩子思考問題時,可能不會說話或有動作反應;孩子語速快,說明情緒很激動、興奮;孩子故意加重語氣,可能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等。 這些都需要父母加以留心。父母可從孩子的話語中,窺探孩子的內心世界,再給予孩子適當的鼓勵,孩子會更積極地和父母說心里話。
(3)注意孩子的舉止
當父母向孩子說教時,孩子可能會用手捂住耳朵,或者會故意做別的事情,這是在向父母傳達“我對您所說的沒有興趣”這樣的信息;如果孩子注視著父母,安靜地聽父母說話,說明孩子對父母的話題感興趣,這時對孩子施教,會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孩子的心理和情感變化信息,都可以在孩子的細微動作中得到體現,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動作,了解孩子的內心活動,從而調整教育孩子的方式。
(4)給孩子積極的情感反饋
當孩子的信息通過體態語言表達出來的時候,細心的父母要懂得分享孩子的情緒感受,與孩子進行眼神的接觸,或者用點頭的方式表示對孩子所說的話感興趣。父母只有給予孩子積極的情感反饋,才會激發起孩子對自己良好的感受和評價,從而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