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才能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呢?(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觀后感)
很多父母常說:“我的孩子我還能不了解?”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但事實是,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未曾真正感受孩子的內心,看見孩子深層的渴望。
兒童行為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博士,通過40余年研究發現:
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擊、欺凌等行為問題,但卻并未看見行為隱藏下的內心渴求、方向迷失。
內心意愿被深藏、被漠視,得不到精準回應,孩子就會迷失,也會疏遠與父母的關系,而這使得父母更無從看見孩子。
如此惡性循環,孩子內心不斷積累的缺失感,最終變成影響成年后的原生家庭問題。
親子關系是如何破裂的
孩子與父母關系親密時,他們會信任父母,敞開自己的心扉,這是對父母深深地依戀。
父母如果忽視親子關系,只在乎孩子的行為表現和學習成績,甚至為了逼迫孩子學會某種技能,與孩子發生沖突,就會使親子關系變得很糟糕。
孩子生來很依戀父母,但依戀關系和其他各種社會關系一樣,也是不穩定的。
人類可以依戀很多東西,比如工作、家庭、朋友、興趣、某種信仰等等。
同樣,對孩子而言,依戀對象也可以改變。
諾伊費爾德將孩子不再依戀父母、受同伴關系主導的現象稱為同伴導向。
同伴導向的孩子喜歡學習同伴做事原則和價值觀,以獲得同伴的好感。
但同伴無法替代父母完成正確引導。他們就像盲人牽著盲人,雖然失去了方向,自己卻渾然不知。
那孩子可以和父母、同伴同時建立依戀關系嗎?當然可以。交朋友對孩子的成長是很重要的,每個人都需要朋友,兒時的好伙伴對一個人尤為珍貴,甚至一輩子都難以忘懷。但前提是,這些關系不與親子關系產生沖突。
精神分析理論里有一句話:關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為了關系。
在關系中孩子才能被看見,父母應該知道,自己與孩子的親子關系才是最重要的。
關系問題導致的行為問題
一旦孩子沒有被看見,就會出現哪些問題呢?作者在書中列出了很多問題,像是成績不佳、校園霸凌、叛逆等問題。
孩子的成績不佳,究竟跟我們的關系有什么關系呢?
作者是這么說的:只有依戀關系安全穩固了,孩子才會有多余的精力去勇敢探索未知世界。
想要調和孩子厭學念頭的因素,同樣需要培養健康的親子關系,這樣孩子才能感受深層的情感和脆弱感。
依戀是最強大的學習動力,即使沒有好奇心或者吸取教訓的能力,依戀也能完成任務。
校園霸凌是怎么來的呢?依戀關系是可以轉移的,強制要求某個人按照自己說的做,并控制整個環境,讓某個人做某件事情,也叫依戀關系。這是一個很可怕的行為。
叛逆是我們每個父母都議論的話題。比如父母讓寫作業,孩子就是不愿意寫;父母讓往東走,孩子偏要往西走。什么原因呢?
其實是因為我們每一次去解決問題的時候,總想跳過關系直接得到結果,而孩子會因為逃避這個結果,產生逆反心理。
當他沒有辦法跟父母建立足夠鏈接的時候,他就不會把自己脆弱的那一面交給父母看。
也就是說,他很痛苦,他很難過,但他說了你也不懂,你覺得都是他的錯,或者一個巴掌拍不響,總歸是他的問題,那他就不會告訴你他的想法。
如何重建良好的親子關系?
看見了的依戀關系的重要性,父母們應該明白在孩子真正成熟之前,重建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孩子回到正軌的唯一機會。
穩定的依戀關系是教養的根基,只有孩子依戀父母,愿意接受父母的管教,孩子才能在父母的保護下,慢慢長大,實現真正的獨立成熟。
父母應該以恰當的方式靠近孩子,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不是硬生生地、高姿態地去糾正孩子的行為。
想讓孩子依戀父母,就需要讓孩子知道父母需要他、喜歡他,對父母而言,他是最特別、最重要的。
父母給孩子的愛,不能附件任何條件。
孩子沒有成熟之前,我們催著他們長大,害怕他們退化,這種做法其實是在將孩子往外推,而不是拉向我們的懷抱。
孩子的成長、成熟并不是靠父母催促出來的,而是他自然成長、自發實現的。
自然界自有更替,沒有誰為了春天而拒絕冬天的到來。
同樣,我們不能為了孩子的獨立,而拒絕他們依賴父母。
養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著怎樣做好父母,自己要不斷地去成長,這樣還能更好地去養育孩子。任重而道遠!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正是父母眼里的光照亮了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