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理解孩子,孩子也要理解父母,而理解的橋梁就是溝通。
魯迅先生說:“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若不先行理解,一味的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展。”
父母開始與孩子溝通之前,一定要搞清楚,跟孩子溝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大多數家長的目的都是:讓孩子乖乖聽話!如果你也是這樣的想法,那我必須提醒你,那是說服,甚至命令,那不叫溝通。
若父母只是一味的想讓孩子聽話,可能是時間花的越多,孩子越抗拒,走入惡性循環,這需要家長在跟孩子溝通前就引以為戒。
現在的家長壓力真的很大,因為忙、累、煩、急等心態的影響,時長缺乏與孩子的有效溝通。孩子不主動與家長溝通,家長再不主動與孩子溝通,那家庭氛圍就更加冷漠與消極了。
所以我們要使每一次溝通成為有效溝通,就需要了解與孩子溝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1, 目的一:了解孩子想法、感受與需要
因為唯有了解孩子,才能讓你的溝通不至于偏離正軌;才能讓你知道怎么投孩子所好,達到效果;才能讓你避開孩子在意的雷區與禁區,避免孩子的抗拒與對立,
否則恐怕你每多說一句,都會帶來孩子多一分的反感。
這里的了解不代表認同,也不代表接受,更不代表順從,了解就只是了解。
2,目的二:讓孩子了解你的想法,感受與需求
通過溝通了解了孩子的想法、感受與需求之后,別忘了也要讓孩子了解你的想法、感受與需求。
溝通本來就是雙向的交流與行為。孩子很多時候很難去揣測父母的心態與想法,所以父母一定要記得用孩子比較熟悉且能理解的方法來傳遞自己的想法、感受與需求。一旦孩子有所了解,父母再去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期待與問題,會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3,目的三:知道接下來應該怎么做
與孩子的溝通一旦完成了彼此的了解,接下來就是要梳理下一步的行動信息。
或許是去收拾東西,或許是去完成作業,或許是去做件事情,也或許是你或許孩子該做些什么改變。
溝通結束,清楚的知道下一步該怎么做,才能更務實,也更重要,也才算是有效的溝通。
4,目的四:督促自己把接下來應該做的事完成
一旦你與孩子在溝通中達成共識就請你務必很嚴謹慎重的把相關的事情安排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在乎與用心,
這一點會是成就溝通或許壓垮溝通的關鍵父母一定要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