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年齡小的時候,有什么話都會和父母說,比如在學校和誰玩得最好,吃了什么,老師教了什么兒歌……興致勃勃地分享他的內心想法和接觸的世界。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孩子有什么事情情愿和同學、朋友說,也不愿意和父母說。父母問一句答一句,問多兩句干脆就不出聲了或問非所答。
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溝通呢?父母有沒有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呢?
網上有人總結了幾條孩子不喜歡和父母溝通的原因:父母和孩子溝通時喜歡擺著一副家長的臉孔,喜歡講大道理;對孩子提出的問題顯得不耐煩,心不在焉;孩子表達個人觀點時,經常被打斷;只關心學習情況,不關心內心世界。
教育家周弘曾說過:要想和孩子溝通,就必須學會傾聽,傾聽是和孩子有效溝通的前提。
溝通是一個雙向的行為,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闡述自己的觀點,而不去管別人的想法、不去理解別人的感受,這樣的溝通注定不會成功。
作為成年人,我們在社會上、職場上學到過太多關于溝通的技巧,在長輩、朋友、同事、領導等面前,我們都會耐心地去傾聽對方的談話,就算不喜歡對方的談話,也不會表現出不耐煩,我們都知道傾聽的重要性。但是對我們和孩子溝通時,傾聽不是很理想。
溝通存在于交流的每一個瞬間、每一個細節,真正良好、有效地溝通,需要父母能夠適時地感受和理解孩子發出的信號,并及時做出回應,尤其需要父母能夠傾聽孩子的聲音。
那么和孩子溝通時,如何有效的傾聽呢?
1.學會彎腰,放低身份,建立朋友型的親子交流關系。家長和孩子經常聊天、談心,孩子感受到的,是來自父母的關心和理解;你得到的,是來自孩子的信任和溫馨。站在孩子的角度全心全意體會孩子的感受,平等跟孩子溝通交流。
2.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做到多聽少說。讓孩子說出完整的想法,不要打斷孩子的話。要管好自己的情緒和表情,做孩子忠心的聆聽者,只有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傾聽時,才會敞開心扉對我們繼續說下去,我們才會了解到孩子真正的內心世界。
3.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孩子遇到問題時,先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讓孩子有共情心理,然后用提問的方法引出孩子的真實想法,再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傾聽作為溝通的前提和基礎,直接影響溝通效率和結果,用心傾聽孩子的聲音,親子溝通就會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