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父母越來越?jīng)]話說(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孩子和父母沒話說)
最高贊的回答說: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人,誰會有意愿和他溝通?
親子關(guān)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guān)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quán)利與責任等,左養(yǎng)右學(xué)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xué)會運用哪些?
媽媽帶女兒逛街買衣服,但卻從來不幫她買她覺得好看的衣服。
“粉色不好看,你穿了顯胖。”“這個顏色容易臟。”“小孩子懂什么審美!”
媽媽的話,讓女孩開始沉默了。
經(jīng)歷過幾次之后,女孩再也不愿意和媽媽逛街了。
一年級的兒子交了新朋友。
爸爸大聲呵斥:
“不許和XX玩,他成績那么差,將來能有什么出息,多和班長一起玩。”
孩子失落地低下了頭。
多幾次這樣的情景,兒子就不再跟爸爸分享任何這方面的喜悅了。
做孩子的你一定聽過這些話,當父母的你可能也說過這些話。
這些話對么?對!
這些話是為孩子好么?是!
可是,孩子聽進去了么?
沒有!
當父母的“正確”,是建立在貶低孩子的審美、擇友觀的基礎(chǔ)上,這樣的“對”,錯得悄無聲息。
它只會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只剩下“嗯,哦,知道了”。
父母總以為:“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多,我怎么可能錯?”
但父母喂的“鹽”,孩子吃太多也會覺得苦,覺得難受,因為孩子想吃的是糖啊。
曾看過一期《超級育兒師》,有個孩子叫鈺宸,他也總是對父母愛答不理。
媽媽看似對他十分關(guān)心,也總是主動和孩子說話,但媽媽說的,除了成績,還是成績。
即使是在餐桌上,媽媽也不會聊聊飯菜和家常,而是直接拿出一張卷子讓鈺宸來做。
鈺宸越聽越不耐煩,只是應(yīng)付地說“好好好”。
過了一會,媽媽又開始說起學(xué)習(xí)的事情,鈺宸這次徹底拒絕溝通了,直接回了自己房間。
表面看是孩子不懂事,實際上,是媽媽的溝通方式讓孩子感到“窒息”
父母想說的,只是父母在意的,是父母認為正確的,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一句“我是你媽,我都是為你好”,把孩子想說的心里話,統(tǒng)統(tǒng)壓在了“五指山下”。
父母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本身就是個錯誤。
教育家尹建莉曾說:
“成人在育兒時,之所以經(jīng)常找不到合適的方法,使教育變成一種破壞性的行為,有兩個根本原因: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
親子溝通,你有多對,就有多錯,因為贏得孩子遠比贏了孩子更重要。
03
當父母后發(fā)現(xiàn),親子溝通是最難平衡的杠桿。
過由和不及的度,時常會讓我們陷入兩難:不說,怕他錯;多說,他不聽。
父母的語言是孩子通往未來世界的門戶,怎么說孩子才肯聽,方法很重要。
有次,在小區(qū)游樂場,親眼目睹了出“親子關(guān)系翻車大戲”。
一個小男孩在搭房子,本來快完成了,不小心碰了下,全塌了,他氣地抓起積木就砸。
媽媽見狀,大聲呵斥:“不許亂扔積木,怎么這么皮。”
小男孩根本不聽,繼續(xù)我行我素。
媽媽接著一頓打,他崩潰大哭。
媽媽更生氣了,“就知道哭,有完沒完,不就是積木塌了嗎?”
最后,男孩使勁打了媽媽兩下,直罵“壞媽媽”,跑開了。
留下媽媽一聲嘆息,“這孩子到了叛逆期,根本管不了。”
“孩子怎么這么愛發(fā)脾氣?”
“怎么說了,就不聽?”
生活中,這樣的情景總在重復(fù)上演,媽媽們每天和“小惡魔們”也斗得心力交瘁。
“不行、不可以、不允許…”
當我們帶著指責的語氣,反復(fù)強調(diào)這些話時,孩子聽到的、感受到的都是“被禁止和不被關(guān)心”,然后情緒失控。
小時候,他哭還會被你看見;長大了,你就看不見了。
所以,良好的親子溝通要從“接納孩子的情緒”開始。
曾看過一篇心理學(xué)文章,里面提出:
“孩子的上下腦發(fā)育不同,下層腦是情緒腦,發(fā)育成熟。當孩子遇到困難,最先啟動的一定是下層腦。我們只有先看到孩子的情緒,才能引導(dǎo)孩子調(diào)動上層腦(理性腦),從而在行為上有所改善。”
如果我們把前面的溝通方式換成下面的步驟,孩子或許不會這么難纏。
- 你沒搭好房子,很生氣對不對?(看見情緒)
- 如果是媽媽沒搭好,我也會生氣的。(情緒共情)
- 媽媽也想把積木搭好。(共同期待)
- 扔積木是不對的,我們一起撿起來。(否定不良行為,一起行動)。
當孩子的情緒被看見,他感受到被關(guān)注,和父母產(chǎn)生了共鳴,你們的溝通,才能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我們得“區(qū)別對待”。
好情緒和壞情緒都得被看見,但壞行為需要被“扼殺”。
就好比,讓孩子知道“積木塌了可以生氣,但亂扔不行。”“生氣你可以跺腳。”
接納孩子的情緒,用替換方案引導(dǎo)孩子的行為,親子溝通就不會像“對牛彈琴”,彼此都走不進心房。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
“很多父母終其一生都在孩子的心門外徘徊,他們沒有找到鑰匙,卻怪孩子難以溝通。”
壞的行為可以被否定,但情緒一定要先被看見。
只有孩子真正感到被接納,他們才愿意和你靠近,敞開心扉。
有位作家曾說:
“多少父母和兒女共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著彼此卻不認識,他們向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梁,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親子間越來越疏遠、沒話說,一開始的導(dǎo)火索也許就是那句“水不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