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孩子到了青春期要這樣和他溝通讀后感美篇)
很多焦慮的家長都有一種類似于多米諾骨牌效應的恐懼心理:一個小問題沒解決好就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最后變成一個無法彌補的后果。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這種邏輯的典型例子是:如果不……那么就……,然后就會……,進而……,那么人生就沒有希望了。
孩子沒有進好的幼兒園一定就進不了好的小學、中學,上不了好的大學嗎?很顯然這中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這是“滑坡謬誤”。
但一些家長往往愿意相信這個邏輯,于是惶恐不安,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總是對孩子緊盯不放,一點缺點都會被無限放大,擔心它會造成最終那個可怕的后果,必須立刻馬上把它消滅干凈。一旦孩子遲疑磨蹭,便不斷地催促他快點去完成……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我就是“催促+糾錯”模式的受害者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曾自述自己童年的經歷,我很納悶,家長們是怎么把教育模式調成全國統一的呢?
早上鬧鐘一響,孩子還沒從睡夢中清醒,媽媽就說“快點起床了,你又要遲到了”;(催促)
穿個衣服嫌扣扣子方法不對;(糾錯)
一邊要求孩子吃完她準備好的所有早餐,一邊嫌棄孩子速度慢,抱怨說要是早起十分鐘就都解決了;(糾錯+催促)
終于背起書包要出門,媽媽又要孩子檢查一下有什么沒帶的,萬一檢查出來真有遺忘的,趕緊去拿,媽媽批評說:“丟三落四,不提醒什么都做不好”,所以為了避免被嘮叨,有時候就算有遺漏,也不愿意去拿了。(糾錯)
晚上,媽媽一進門就問:“作業做完了嗎?”不管作業有多少,只要沒有做完,那一定是你在家玩游戲沒有好好做作業,然后嫌你字寫得不好看,發現你的錯誤又增加了;(糾錯)
萬一很幸運,作業做完了,媽媽又說那為什么不預習一下?不復習一下?不自己再看看書?有時間為什么不練練琴?
“總之,媽媽最常說的話就是‘快點快點’,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挑我的錯。”
人間真實!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家長們總會進入一個誤區,我幫孩子把錯誤都挑出來,改正掉,他就一定會越來越優秀了,所以不斷地重復“催促+糾錯”模式和“糾錯+講道理”模式。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初一男生:我今年12歲了,但是,我的媽媽她罵了我11年。
他說從自己有記憶開始,無論什么事,媽媽第一反應就是批評他。
“我上幼兒園的時候,同學搶我的玩具,我媽媽會批評我不大度;
上小學時和同學發生爭執,我媽媽一定會不問事情的原由,不分青紅皂白地說,就是你錯了;
我考得好的時候,媽媽會冷漠地說一聲:嗯;
我考得不好的時候,她又會拿我們班各科成績第一名來和我比”
這位初一男生的自述勾起我腦海中遙遠的往事,我也有一對這樣的父母,而他們的初衷永遠都是“為你好”。
實際上可能是家長自己有被認同的需求,生怕別人批評他不會教育孩子,所以孩子一定要大度謙讓,與人為善。孩子與人發生沖突了,一定要先罵自己的孩子,這樣才能顯示他不護短,家教嚴厲。
我爸最常說的一句話是:“考得好,不要翹尾巴。”
要是不幸沒考好,他會說:“被我說中了吧,驕傲肯定就要退步,你看看人家XXX。”
陳銘說得對,“家長總是出于希望孩子往更好的方向轉變的初衷,找缺點,然后反復去提。殊不知,他會摧毀那種自信,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總是怎么改也都是漏洞。”
確實,在父母的時時警示之下,我戰戰兢兢地完成了自己的學業,也養成了時刻質疑自己的習慣,我不敢懈怠,持續努力,即使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也不敢松一口氣,會在心里覺得那不過是僥幸。
這在心理學上叫“冒充者綜合征”
臨床心理學家保琳和蘇珊娜曾經研究了150名女性來訪者,她們中有受人尊敬的教授、博士學位獲得者、成績優異的大學生等。
在普眾認知中,她們無一例外都是優秀的,但她們卻不認可自己具備外界所認為的“成功”——
有人認為是招生委員會犯了錯誤,自己才被錄取;
有人認為考試成績好,只是運氣;
很多人認為自己的能力被高估了,自己并不勝任現在的工作。
她們經常被“萬一被別人發現我名不副實,是個騙子”的恐懼所折磨,在外界的高度認可和對自我的貶低之間,她們徘徊、焦慮、痛苦。擔心一旦別人了解了真實的她,便不會再給予認同,為了避免被人發現自己“不配”,她們逼迫自己比別人付出更多努力,迎合權威,掩藏自己的真實想法。
蒙臺梭利博士曾說過:
“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心理學上也認為,任何一種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時的創傷。”
研究表明,七成以上人群受“冒充者綜合征”困擾,“病因”均來自他們的父母和家庭。
這位初一男生說自己從小到大,不管做什么事都非常謹慎,因為他生怕自己的某個言行舉止又會引來媽媽的不滿和批評。
所以,他鼓起勇氣向母親喊話:媽媽,你可以多表揚我一點嗎?
他將會得到怎樣的反饋呢?媽媽會給出怎樣的解釋呢?
媽媽:你太不用心啦!不該批評你嗎?你說你要不要改正?
媽媽說其實她對兒子曾經說過很多鼓勵的話,可惜他都忘掉了。
“你在五年級時,你去北京參加一個英語競賽,你自己一個人離開家,媽媽有沒有說寶貝你很棒?”
兩句贊揚,淹沒在了批評的汪洋大海里,可媽媽認為這都是因為孩子不用心。
“因為你平時在生活當中,馬馬虎虎,就像剛才說的,媽媽表揚過你很多次,但你都不記得,是因為你太不用心了。”
“比方說在上次期中考試時,化簡求算題的第二題,原題是24乘以2,而你抄到答題卡上時,就抄成了24乘以二分之一,你說媽媽該不該批評你呢?你說做事馬虎,丟三落四,你以后要不要改正呢?”
孩子的訴求本來是希望媽媽少一些批評,多一些表揚,結果媽媽一開口又回到了日常交流語境。不得不說佩服這位媽媽,遙遠的事情還能精確到題目的題面。
“媽媽覺得,每一個成功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個嚴格管理他的人,而且對媽媽來講,嚴厲其實也是一種愛,媽媽也沒有教育孩子的經驗,媽媽在和你一起成長,所以你自己也要去改下自己的不良習慣,去做一個更優秀的孩子。”
其實媽媽說的道理都對,但孩子已經滿臉不耐煩,隔著屏幕我也感覺到一種窒息感。
太嘮叨,讓他形成一種只要媽媽說教,就自動進入“屏蔽模式”的自我保護狀態,內心明顯地抵觸,此時再對的道理都起不到任何作用。
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她才愿意聽?
《少年派》中,“中國式虎媽”王勝男無疑是愛孩子的,但說出的話卻像“刀子”般句句扎心。她錯把批評、指責、挖苦、打擊、嘮叨,當成了親子溝通的方式,所以她掏心掏肺卻吃力不討好,在女兒眼里,她是個“殺人不見血的女魔頭”。
最扎心的一幕是,妙妙為了參加直播年會逃課,王勝男毫不留情地把她抓回了家,妙妙揚言要放棄高考做直播,母女間的戰爭前所未有的慘烈。
林妙妙肯定做得不對,高考對于人生的意義之重大,作為18歲的高三學生不應該不懂,但由于王勝男長久的不當溝通造成親子關系疏離,她的苦口婆心非但沒能把妙妙從危險的邊緣拉回來,反而一次次將她推得更遠。
這次妙妙一氣之下跑到了樓頂,把王勝男嚇得直接暈了過去。
經此風波后王勝男徹底“服軟”了,畢竟活著最重要!而妙妙本性并不頑劣,看到媽媽為了自己躺進了醫院,她內疚不已,同時“跳樓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她無顏面對鄰居和親友,將自己封閉在屋內。
林爸爸為了開解妙妙,一番推心置腹的溝通可謂是教科書式的經典——
他先說自己看了妙妙的直播,問她想不想聽自己的觀后感。由于父女倆日常的親子溝通較順暢,又聊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業”,妙妙自然不抵觸。
接著他對妙妙做了肯定的評價,同時也指出不足:不雋永。
這其實是妙妙已經意識到的問題,于是饒有興致地與爸爸探討起來。
成功和妙妙達成鏈接后,林大為鼓勵她“跟古人圣賢交往,即便不考大學,做網絡直播也會與眾不同”。
之后,林爸爸憑借對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不但讓女兒對他刮目相看,更令她體會到什么叫腹有詩書氣自華。
林爸爸的教育可謂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都說溝通是七分情緒,三分內容,林大為便是充分利用了“共情”的力量,達成了與孩子情感上的鏈接。
最后,他意味深長地給女兒建議:“如果你讀了書,有了分辨力,再去追求自己的夢想,有了自己的觀點,就不會人云亦云了。如果你不輟讀書,到了爸爸這年紀,那時候的你,會韻中有慧,文筆留香。”
林妙妙就像突然被打通了任督二脈,豁然開朗,打了雞血似的開始備戰高考。
正如阿黛爾·法伯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提到的:
“如果家長真正傾聽孩子的敘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達他們面臨的困境。有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我們能與他們產生共情。”
林大為和王勝男,你想成為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