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輔導好一年級的孩子(一年級孩子怎么輔導才好)
記得著名教育專家安文鑄教授在他的“讓孩子在快樂中健康成長、成才、成人”講座中舉了這么一個例子: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的巴黎聚會上,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是最重要的東西呢?”這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學者回答道:“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能學到什么東西呢?”“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善于觀察周圍的大自然……”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yǎng)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diào)節(jié)的直播課里,系統(tǒng)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zhì),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一年級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一樣,家長要有長遠的發(fā)展眼光,就要將培養(yǎng)的重點放在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生活習慣上。
那么,如何培養(yǎng)一年級孩子良好的習慣呢?
1、良好的生活習慣養(yǎng)成
首先、給孩子一張量化的表格,或者用代幣來進行獎勵,比如每天按時作息,積一分,自己收拾玩具,積一分。不挑食,積一分。不亂扔東西,積一分,幫父母做家務,積一分。自己整理房間,積一分,自己整理生活用品,學習用品,積一分,等等。具體表格如下:
這樣的表格淘寶上也有賣的,或者家長自己制作也行,讓孩子為自己的言行點贊,做到一樣就給她獎勵一朵小紅花,一個星期兌換一次積分,達到了就獎勵孩子相應的東西或者孩子想要的禮物,或者獲得爸爸媽媽的陪伴。這樣來鍛煉孩子好的生活習慣。
其次,在訓練孩子好的生活習慣的過程中,家長首先要自律。
在訓練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要自律,首先要做到不要在孩子面前挑食,不要再孩子面前表現(xiàn)不好的舉動,如亂扔垃圾,東西不歸位等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只有父母做到了,孩子 才能收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將六個子女培養(yǎng)成五個博士一個碩士的蔡笑晚先生,家堅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他的業(yè)余時間也大多用來培養(yǎng)孩子。
二、良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就首先應該把學習習慣養(yǎng)成好,著名的教育專家孫云曉先生就提倡《教育就是養(yǎng)成好習慣》,要想孩子學習好,好的學習習慣很重要。
好的學習習慣很多,其中,最基礎的就是珍惜時間的習慣,有很多孩子做作業(yè)喜歡磨磨蹭蹭,殊不知,不知道珍惜時間的孩子是不容易成才的。
2005年杭州市理科狀元王忻恬、2011年杭州中考[微博]狀元徐恩迪:
口袋里始終揣著一本寶典——里頭記著英語單詞、化學方程式、物理公式等,每到吃飯排隊時、等公交車時,必拿出來讀讀看看記記。其實,這招是從著名數(shù)學家蘇步青處偷學的。蘇老曾說,“我的時間有限,‘沒有整匹布’,我擠時間的辦法就是充分利用‘零布頭’,把1分鐘2分鐘的時間都利用起來,這樣‘零布頭’也能派上用場。”
孩子如果不能夠珍惜時間,家長就需要一些行為矯正來幫助孩子建立時間的概念,比如,準備一個沙漏,跟孩子約定,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多少作業(yè)量,再比如,利用番茄鐘法讓孩子學會珍惜時間。
再比如。 2010年浙江省文科狀元鐘雋儀:動作快,做作業(yè)不拖拉。這個好習慣,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得培養(yǎng)。
做作業(yè)不拖拉,這個習慣要堅持培養(yǎng),讓孩子養(yǎng)成先做作業(yè)后玩的習慣,對于以后他的工作,做事有很大的幫助。
當然,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很多,比如預習的習慣,復習的習慣,整理錯題集的習慣,閱讀的習慣,寫好字的習慣,每天背誦的習慣等等,就需要家長不斷地督促,培養(yǎng)。
總之,孩子有個好習慣,就有一個好未來,對于孩子的培養(yǎng),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家長應該從培養(yǎng)習慣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