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園后老師對家長說的話(老師對新入園家長的話)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離九月秋季開學不足五十天了,即將入園的孩子都準備好了嗎?
準備不光是物質上的,還是經驗準備上的。同時不僅孩子要準備,家長也要做好心理準備。
孩子第一次離開父母,父母也是第一次真正離開孩子。
新生入園不適應很正常,有入園焦慮癥,家長也會不適應,甚至焦慮癥比孩子更嚴重。
放不下手,放不下心。這個心情可以理解,也能體會。
入園的頭一個月,是非常關鍵的,絕大部分孩子通過兩三周的強化就能完全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但同樣我們也能發現有些孩子根本不像初入幼兒園,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就表現得很“老道”。
在幼兒園工作時間長了,總結了下這些適應能力強的孩子通常有個共同點,就是語言表達能力極強。
離開學還有一個多月,家長想讓孩子更快適應幼兒園,那么如何短時間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教你一招,教會孩子熟練說好這三句話,老師喜歡也能更加關注。
第一句:學會簡單介紹自己
“老師好,我叫XXX,今年三歲。”
集體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交,社交的第一步就是學會介紹自己。幼兒園的小朋友,幼兒園是她們接觸的第一個社會交往圈,和小朋友們為伴,和老師為友。
一個能在開學第一天就主動舉手或被邀請后能簡單介紹自己的小朋友,自然而然會受到班上老師的喜歡和關注。一句簡單的自我介紹,體現的是孩子的大方自信,思維有邏輯。
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更多的孩子認識自己,同時認識更多的同伴,孩子適應就不是什么難事了,入園焦慮癥就根本不存在的。
第二句:學會表達簡單需求
“老師,我想要上廁所/我餓了/我不舒服!”
對于新生小班,帶班老師最怕的不是孩子調皮或哭鬧,而是怕孩子啥都不說,一直悶著。這回讓老師非常頭疼,也相當的操心。
小班孩子生活能力差一點,自理能力弱一點,都沒關系的,年齡這么小送進幼兒園來就是學習知識和掌握能力的。老師會耐心地幫助孩子、輔助孩子成長和進步。
可若是要老師去猜孩子的“內心想法”,老師真的是頭都要大了!孩子在家也許能做到“衣來張口,飯來伸手”,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家長就能明白孩子意愿。
但這在幼兒園,肯定是行不通的啦!孩子必須能簡單表達自己的需求,老師才能基本明白孩子意思。這樣兩兩配合,孩子才能更好適應,也減輕老師工作量。
第三句:學會表達感謝和問候
“謝謝老師/老師您好/老師再見!”
嘴甜的孩子誰不喜歡?吃了蜜的小嘴,人見人愛。在幼兒園最受寵愛的寶貝,絕對不純粹是長相最可愛的,一定是最會說話的。
不僅是對班上老師嘴甜,見到老師就能主動問好。這會是天生的嗎?很少,絕大部分都是父母有意識地教會孩子懂得感謝和問候。
別覺得難!其實就是最最基本的幾句:
早上問“早上好!”分別說“老師,再見!小朋友們再見。”接受幫助說“謝謝老師!”
加起來不超過20個字,但說好這十幾個字,家長需要和孩子共同努力,形成一個良好的溝通氛圍。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孩子掌握這三句話的精髓,開了學不用一個月成為老師們口中的“乖寶寶”。
語言能力很關鍵,自理能力也重要
雖說孩子在入園后,孩子哭鬧老師會抱抱,孩子不吃飯老師會喂,孩子不會上廁所老師會協助,孩子不愿睡覺老師會陪伴。
但是你的孩子在入園前若能基本掌握這些自理能力,首先家長自己放心也放松,孩子自信又能干,老師喜歡又表揚。
這樣的孩子,會迅速成為幼兒園班上老師的好榜樣、小助手,對孩子的發展是極其有利的。
如果家長總是等著孩子入園后,老師慢慢教,自己又不配合,孩子的適應期只會無限地變長。
要適應一兩個月,甚至一學期一學年的孩子都有。怪誰?怪老師?別的孩子適應得很好呀。怪孩子?孩子自己也不愿意啊。
家長引起重視,不為了別人,就是為了自己孩子。
寄語
我見過最小入園的孩子,兩歲零兩個月。家長沒有不放心,相反放得開手。孩子也沒讓家長失望,主動的能表達需求和打招呼,生活方面總是努力自己動手。
因此咱們家長們,別抱著一種錯誤的心態,孩子還小,孩子不會!等孩子大了,自然就學會了。可能嗎?別自欺欺人。時代不一樣了,現在的孩子不同以前了。
咱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必須得與時俱進。
孩子入園的最佳時機絕對沒有準確的年齡,因人而異,但家長提前做好入園準備無疑能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適應集體環境。
相信孩子的能力,也要相信老師的專業。孩子大方、家長放手、老師用心,三者合力,秋季九月開學頭一個月,大家都能輕輕松松地度過的。
今日話題:
你家孩子入園前,語言表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掌握了哪些?家長有做什么入園準備嗎!
歡迎在評論下方留言分享討論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