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父母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沒有哪個父母一早上醒來就打算讓孩子的生活痛苦不堪,可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間卻總有著無休止的沖突。而且,不只是心理不正常的父母才會做出傷害孩子的事情,即便那些愛孩子的父母也同樣會責備、嘲笑、威脅、收買甚至懲罰孩子。很顯然,這不是我們和孩子相處的正確方式。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哪個父母不是愛孩子的呢?但父母的語言對孩子造成傷害的例子還是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并不是因為這些父母缺乏愛心,而是缺乏對孩子的理解;也并不是因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識。
這里我們設想一個場景:假設你是一家餐飲店的店長,有客人在你這兒消費后把雨傘落在你的店里了,而此時他正折返回店里打算取走他的雨傘。
試想一下,你會不會這樣說:這位顧客,你是怎么回事!你吃過飯不知道檢查隨身物品嗎,為什么會犯這樣的錯誤!
很顯然,我們不可能對客人講這樣的話。我們一定會畢恭畢敬地把雨傘交還到顧客的手中,同時還不忘對顧客說一聲“歡迎再次光臨”。
通常,面對我們的孩子,父母給出的往往是說教和批評。這就是父母與孩子產生怨恨和距離的根源。那么父母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
我們與孩子正確的溝通方式就蘊含在這段對話中——父母應該學會把孩子像顧客一樣對待。當我們用這種視角去看待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時,相信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了。
簡單來說,父母與孩子溝通應該做到以下這三點,分別是尊重、理解和共鳴。
尊重,就是我們要把孩子當成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如果父母從心態上有所改變,那么一定會從行為上展現出來。比如,尊重孩子的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先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再對孩子提出建議或者意見;當孩子犯錯或者闖禍的時候,往往會以更包容的心態去接納孩子。
第二點父母要做到理解孩子。當孩子說起或詢問一件事情的時候,父母的反應最好不要僅僅針對事件本身,而是要針對事情發生背后的動因。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行為背后,必有動機”。比如,你有兩個孩子,弟弟總是抱怨他收到的玩具比哥哥少,你該如何處理?這時候呢,不要去否認他的抱怨,也不要去對孩子說教,例如哥哥年長,應該收到更多的禮物。其實,孩子這樣說,并不是在意禮物的數量,他們真正關心的是和父母關系的深度。如果你是媽媽,你可以這樣講:“孩子,你是不是擔心我對你的愛沒有哥哥多呢?”然后,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你可能會發現你的孩子會回報你一個甜甜的微笑。
最后,就是和孩子產生共鳴。共鳴就是父母不僅能夠理解孩子,而且還能夠站在孩子的視角去感受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的情緒流動到父母的身上。能夠做到這一點,那么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應該就會非常順暢了。